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文言课堂“活”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文言课堂“活”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以教学《孙权劝学》一课的校级研讨课为例,介绍了这节课的开展情况,并从中获得感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授人以渔”不是简单传递,教师应用心经营每堂课,让文言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 校级研讨课 文言文教学 《孙权劝学》

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词意、语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平时又较少有运用和练习的机会,因此,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耗时多,收效少,教与学的情感体验都不理想,课堂恍如“死去”一般。

2013年四月份,学校教务处牵头组织各个学科开设校级研讨课,我有幸成为语文组的开课人。于是,我果断选择了教学《孙权劝学》一课。希望通过研磨,上出一堂有实效而又不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课。

教学《孙权劝学》一课,通常我们会按部就班地熟读、翻译并背诵文章,分析文章内容,注重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过关。这样教学自然能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孙权劝学》课文的大意,能应对这一课的考试。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首先枯燥的背诵和翻译会让课堂沉闷而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殆尽,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失去生命,走向死亡。其次,积累通常来自于死记硬背,学生不会迁移,根本没法形成文言阅读能力,一遇到没有学过的文言文就束手无策。

所以此次研讨课必须面对的挑战是让学生既扎实地积累文言知识,又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自信。

基于此,我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当我唱着练习了许多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课堂时,所有学生都眼前一亮,仿佛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孙权等都在眼前。我接着引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出《孙权劝学》的学习,并适时指明本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练习,做到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读懂文义,读出语气,熟读成诵;(2)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了解人物形象,从故事中获得启迪。因为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文。

我知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便是我按部就班讲授课文,教学效果也会强于以往。正如前苏联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设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思路:四读文言文。明确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首先要做的是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没有把握读准的字圈出来统一交流。很快学生就提出了“卿”“孰”“为”“更”“邪”,通过交流一一明确后,我没有急着结束这一环节,由此适时引导他们思考总结。“大家给这些词分分类,试试看,能不能归纳出读准文言文都要关注哪些字的读音?”经过分析、交流,学生很快认识到,正确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这一刻,我想学生是真正有了进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发现、去总结,就是真正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

接着就是要读懂文义。我首先让学生翻译“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四个句子。第一句替换成现代汉语即可,学生很快就翻译了出来:你如今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第二句一个女生自信满满地站起来回答:“吕蒙推辞用军营中事务繁多”,顿了顿,觉得不顺畅,又补上“作为理由”。“翻译得怎么样?”我问其他同学。大部分同学觉得意思都翻译出来了,是对的,也有部分同学小声嘀咕着“不对吧”。我知道学生需要引导,问道:“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吗?”那女生豁然开朗,回答道:“哦,还要将语序调整过来。”接着重新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随后,通过第三句的翻译,学生发现博士是专有名词,没法替换,只能保留。第四句的翻译则让学生意识到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应当补充出来。我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文言文翻译最常用最有效的“替、留、补、调”四字译法。

方法的掌握需要理解,更需要通过实践内化。完成方法的总结后,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四字译法”翻译课文剩下的部分。课堂变得从未有过的活跃,所有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翻译中,往常最耗时间、最枯燥乏味的课文翻译,竟然就在热烈的讨论中完成了。学生学有所获,充溢兴奋。

接下来的三读课文,读出语气,学生也比以往更加积极踊跃。因为缺少实效的练习,学生尽管很认真很努力,但仍然少了应有的味道。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人物身份、文章内容、句中标点和语气词进行揣摩。我建议学生同座位分角色朗读。学生在理解后朗读,真的能做到有模有样。孙权的威严、恳切,鲁肃的惊讶、赞叹,吕蒙学成后的风趣、自豪都在朗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选入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受到熏陶感染,获得启迪。所以我引领学生四读课文,读出启迪。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学习了本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敬才爱才,你从中借鉴到什么呢?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我的三个问题激发了同学们莫大的兴趣。任务刚布置完毕,他们立刻四人一组,热烈而有序地讨论起来。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记录,忙得不亦乐乎,所有人都“动”起来了。这种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场景是“填鸭式”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因为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所以他们想说,乐说,也有话可说。不仅如此,他们还极力想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因此他们绞尽脑汁,拼命思考。一旦有了想法,怕被别的组抢先说了,所以他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争夺发言机会。这和平时上课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从吕蒙的变化思考明白“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他们从孙权的劝学艺术懂得“劝人要讲究策略”;从鲁肃的敬才爱才他们知晓了“要爱才而不能忌才”。小小的故事,读透后竟然悟出了如此多的道理。原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课堂能变得如此鲜活多彩,激荡着灵感的火花,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在下课铃敲响的那一刻,看着学生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明白,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需要的。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充满活力与欢笑。

这次成功的研讨课让我想了很多: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明朝学者谢榛在《四溟诗话》一书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虽然是论诗之道,迁移至讲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课了,我们走上讲台,一如往常地说:“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然后按部就班,台下的学生也定同平常一样,习惯性地翻开课本,准备听教师传道授业,这的确是太平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凤头”,一幕戏剧要有一个诱人的引子,一堂课也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容易事,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授人以渔”不是简单传递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的“授”往往就是简单地“传授”、“传递”,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记住教师所讲的方法或者规律。但在我们大包大揽之时,学生分析、探究、发现、总结的机会就被我们剥夺了。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方法引导和自主思维空间,因为只有在探究中才能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深化理解,才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阅读思维能力。

用心经营每一堂课,把课的第一锤锤在学生的心上,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发现、分析、探究,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学习和思考的欢乐,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果能如此,课文课堂,包括文言课堂,定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帆主编.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