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与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与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关键风险指标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结合关键风险指标的理解和认识,探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的开发和应用路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概述

商业银行普遍使用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分别是风险与控制评估(Risk And 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RCSA)、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简称KRI)和损失数据收集(Loss Data Collection,简称LDC),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始终贯穿操作风险管理始终,为高效率、系统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手段。

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分别从未来、现在、过去为时间轴的完整视角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关键风险指标就是以当前视角,通过关键风险指标值的变化能够反映未来风险特征信息的变动;对当前风险与控制评估结果进行验证;对过去的损失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

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5月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关键风险指标被定义为“指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关键风险指标可用于监测可能造成损失事件的各项风险及控制措施,并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高级管理层可据此迅速采取措施),具体指标例如:每亿元资产损失率、每万人案件发生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生比率、超过一定期限尚未确认的交易数量、失败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比例、员工流动率、客户投诉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

可以看出, KRI是反映关键操作风险状况的一系列统计数据,定量跟踪监测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度或控制有效性。关键风险指标是针对重点关注的关键风险或控制设定的,可帮助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动态持续监测的操作风险预警信息及控制现状,同时,管理层可依据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所反映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优先排序,指标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措施控制风险。

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开发

KRI的开发是基于识别的关键风险领域选择关键风险指标并设置阈值对关键风险领域进行监控的全过程。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主要基于操作风险自我评估法和因果分析模型,选择已经识别出来的主要操作风险因素,并结合商业银行的内部操作损失事件数据形成统计分析指标,用于评估商业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水平。

KRI开发原则。关键风险指标与操作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关键风险指标能够真实反映操作风险水平;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动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操作风险变化情况,随着业务发展和风险偏好的转移,指标的选择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能够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准确量化;关键风险指标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和各业务部门的现实需要,覆盖当前操作风险重点环节。

KRI类型。关键风险指标依据层级划分为银行层次和流程层级,银行层级是以总体的角度,依据操作风险偏好/容忍度,监控银行所关注的焦点;流程层级是以流程的角度监控流程分析中所识别的风险点与控制点以及实际损失状况。关键风险依据警示内容划分为风险指标、控制指标和暴露指标。

KRI开发流程。关键风险指标开发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关键领域,建立覆盖全行各级机构和各业务条线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对操作风险偏好以及对特定操作风险可以容忍的程度,转化为银行层级关键风险指标以及相应的阈值。通过对流程分析过程中所识别的操作风险事件、风险因子、影响效果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设计可以反映风险与控制水平变化的指标。

流程层级关键风险指标开发。首先要在对各个条线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并对所有风险点进行识别基础上,发现关键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对应的风险点。业务流程中涉及操作人和管理者应用德尔菲法或头脑风险等科学决策方法,调整现有关键风险指标或设计新的指标,并考察指标对风险敏感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实用性和重要性,结合业务专家意见以确定备选指标。按照数据可取得性,指标特性及专家等因素,筛选最终指标,同时明确指标含义和数据收集程序和计算方法。

三、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应用

关键风险指标主要是对关键风险指标值进行监测,针对关注和异常指标开展原因调查以及采取相应的行动方案对预警指标所对应的操作风险进行控制或缓释,并对行动方案执行结果进行跟踪或报告的全过程。

KRI监测。指标数据来源机构和条线按照关键风险指标要求定期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指标的汇总和整合,计算相应的关键风险指标数值,形成关键风险指标日常监测报表。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机构对按期对指标数据进行检查,对于出现关注和异常的指标,对指标的异动进行初步分析,并开展原因调查;对于出现异常指标,发出预警信息报送相关管理部门。

KRI控制。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开展异常指标原因调查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对于本部门管理管辖范围外的原因引起的异动指标,由归口管理部门自行或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相应行动方案。

KRI报告。关键风险日常监测报告原则上每月一报,日常监测报告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报告期内关键风险指标日常监测表;报告期内关注和异常指标的原因和分析;针对异动指标制定的行动方案。相关部门制定行动方案的实施计划,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行动方案,同时对行动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报告。指标管理部门原则上应按季对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并出具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汇总报告。

KRI优化。关键风险指标优化通过定期重检和不定期重检方式进行。定期重检以报告周期为基础,每六个周期报告进行一次。不定期重检在指标重检触发事项发生后的下一个周期内进行,指标重检触发事项包括:新产品和新流程的应用;发生重大损失事件;自行评估结果暴露重大问题;内外部检查或审计暴露出重大问题等。定期重检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指标进行优化:指标的风险相关度或风险敏感度;指标是否覆盖关键的风险领域;指标的可行性和数据质量;指标的阈值设置是否合适等。优化关键风险指标可以通过增加指标、删减指标、调整阈值或变更指标属性等方式进行,指标优化也应通过相关报告、审核、运行、验证和审批的管理流程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睿,李金迎.商业银行关键风险指标构建问题研究[M].金融与经济,2009.

[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