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结合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科学地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意义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来探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改革,使改革后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1-02

一、引言

近年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结合对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综合分析,非常有必要将普通本科非重点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朝着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那么该专业的现有专业课程就必须进行改革。

潘懋元先生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性三大类。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一般来说,能够进行知识创新和从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毕竟只是少数研究型大学。而对于大部分办学较晚的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该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具有较宽口径的专业。正因为此,很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显得很多、很凌乱,让学生觉得“学得太多而又都不精”,虽有很多对口的工作岗位,但却胜任不了。这就说明了在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安排方面没有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对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二、改革内容

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导向,对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实效改革。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层次感、梯度感的专业课程体系;使改革后的专业课程内容具有基础宽泛、内容扎实,方向灵活、选择自由,结合需要,突出应用等特点。

(一)立足专业特点和背景,结合市场需要,设置具有层次感的课程体系

1.首先设置具有宽泛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用四个学期学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要遵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里的要求,必须开设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系统等7门课程。

2.再根据市场就业岗位需要,并结合各自院校实际办学能力和特点,确定该专业的3-6个发展方向,根据每个发展方向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主打核心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大三时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关的专业课程学习,从而逐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不同专业发展方向有自己不同的核心课程,但有些研究方向之间的专业课程有交叉性。比如应用电子方向和数字系统设计方向,都要开设EDA技术等课程等。

3.在学完了这些核心专业课程之后,最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掌握能力,配套地进行相应的能力拓展课程学习,包括校内外的各类实训、实习等。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行“2+1+1”设置模式,即2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1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年的能力拓展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二)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对该方向下的课程群进行教学大纲的总体统筹

每个发展方向有一个起统筹作用的总的教学大纲,此大纲把该方向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涉及的核心专业课程,以及该方向下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包含了进去;然后由这个总的统筹大纲再辐射式延伸编写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大纲,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把该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知识点所占课时、包括考核方案等等都要详尽地编写进去。

(三)以工程项目、任务为依托进行各门专业课程内容的编排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其市场实用性、及社会的发展需求灵活而设置。本着以“理论知识够用、着重实践能力培养”为原则灵活安排课程内容,选用合理的、以应用为主的教材。尽量减少原理性理论知识,增加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包括增加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课程设计的内容最好来源于企业的工程技术应用、或科研项目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或企业的课题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课外学习课程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增强学习信心,优化学习效果。

(四)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

怎么把课程内容实施下去、怎么把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以学生岗位为核心,积极探索一套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数学理论较强的课程,可以利用黑板板书推导;对于电路较复杂的课程或概念性较多的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环境及相关实验室条件,将相关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PPT、FLASH、matlab、模拟软件等形式动态演示出来,给学生一种感性的直观认识;对于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实行一体化教学,即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在实验室完成,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融合。教师边讲,学生边做,达到即学即用的“立竿见影”式的效果。授课中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手头上的工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改革意义

(一)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立足专业特点和背景,以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进行的专业课程改革必然会使老师们对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进行整体把握(即对该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整体把握),形成专业课程群教学大纲(即形成若干知识单元),以免教师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授课,造成知识点的交叉或遗漏;同时也迫使教师们追随行业发展动态,对所教知识不断剔旧补新,大力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课程改革自然而然提高了老师们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及增强老师之间的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改革后的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具有市场实用性和学生个性针对性等特点,学生可以灵活自由选择某一个方向有重点的学习。教师授课中不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手头上的工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改变以平铺式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努力使“教学”变为“导学”,这样的教学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会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从而拥有过硬的专业就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二)促进社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学校办学地位的意义

由于该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应用型专业,符合时展、社会进步,涉及的工作岗位一直比较充足,所需工作人员一直比较紧缺,所以各高校领导都很重视该专业的发展。由于该文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会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大力合作,共同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就可把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推广应用于其他的工科专业。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地位,有利于来年学校的招生。

四、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结合市场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重点学习某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而不是打乱仗似的啥都学,结果最后啥也没学会。当然,这种改革也会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学校社会地位。但这种改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个学校能开设出几个专业方向让学生在大三时自主选择,这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即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合作等等。分方向学习前,该专业的所有学生学的知识一样,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门课程;但分方向后,有可能使先前的1个或2个行政班级变成3个甚至6个专业方向班,而且每个班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增设很多新的课程,那么教师的水平以及教学条件,尤其是硬件实验设施、与企业共同创办实习基地等等都要随之跟上才行。包括学生管理、考核等制度都要跟随做相应的变化。

五、结束语

结合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对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科学地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所需的必然过程、形势所需。显然,这种改革对学校、对学生是“双赢”的。但这个改革的过程是艰巨的,学校要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才能把这种改革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年01期

[2]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年4月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7, 9(2)

[4]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

[5]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6]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01-07

作者简介:

(1979- ),女,湖北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与职业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