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地理教学课件设计应遵循的感知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地理教学课件设计应遵循的感知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传递和控制的完整过程,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要有效进行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识过程开始的,而认识过程又以感知觉为前导,即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地理教学内容有直观性强、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信息源种类繁多的特点,研究尺度范围变化大,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易突出,内容表现一般为静态的、无声的,相互缺乏联系。如教学“澳大利亚”,内容涉及到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动物、人口、经济、城市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地球的自转、公转”“地形雨的形成”等内容的教学,仅用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使用多种表现方式(视频、动画、地图、图表、景观图等),根据形象传递信息十分重要,遵循感知的规律,把形、声、色、光以及运动、静止、延续、停顿、大小、强弱最恰当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认识更明确、更深刻,提高学习的效率。

课件设计要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

地理教学课件应当适用于地理教师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个别学习地理,可以清晰地显示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分布;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地理信息进行比较、组合,将抽象的信息形象化,将平面信息立体化,对局部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多种表现方式(视频、动画、地图、图表、景观图等),突出大量信息中的主要信息。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人的感知活动能够从周围的环境的许多工作事物中,优先的分出当前要感知的对象。知觉活动是有选择性的,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越具体、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因此,要使传递的教学信息成为学生清晰感知的对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有计划的知觉就是观察,我们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观察而得到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关于事物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的思考。

为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设计使用地理课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形象传递的特点,具体、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任务,先感知什么,后感知什么,着重感知哪些地方等,感知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其效果也越好。实践证明,学习目的明确且具体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能通过友好的交互方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基本没有思想压力的环境中学习,并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习的成功可能性大大提高。相反,目的不明确,学生就会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

从地理背景材料中突出对象

地理教材内容过于浓缩,大量的地理实事从概念到概念,空洞而难于理解;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不易;结论过多,启疑太少,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严重;缺乏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很不够等情况是当前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计制作地理教学课件,是突破教师教学困难和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方法。知觉的对象总是从周围的事物中选择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确定某一事物为知觉对象时,其余的事物就成了它的背景,对象在背景中越是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在现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要能充分发挥其传递教学信息的优势作用,必须注意从背景中突出对象。

在设计和选择课件要注意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特别是在地图运用方面。如果这些材料属性的差别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难以察觉,甚至有可能形成对象与背景发生转化的情况。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有大量的地图、图形、图像运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件设计要重视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在颜色深浅、线条粗细、形状大小等方面要注意有明显的差异,尽量做到对比分明,色彩搭配得当,轮廓清晰准确,重点鲜明突出,强烈的对比能立刻被学生所感知。

在地理教学课件设计中,要注意材料的组合。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对象,在地理教学中显现的图像,周围不宜有类似的线条和图形,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事物发展的和有联系的图像要有适当的距离,不能混淆;显示的文字应该分行、分段,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声音要有适当的快、慢、轻、重之分。总之,整体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在时间、空间的组合上便于学生感知。

在地理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着强烈的表现能力。在人的感知过程中,运动变化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课件设计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显现的图像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应尽可能地化静为动,沧海桑田的实事过程,使学生能清楚地感知到地理事物变化的过程、结构、本质特征。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3个动画,一一显示,最后又把3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化静为动的动画、视频等的教学手段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果,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件图形、言语(文字)的准确配合

准确的词语和声音描述,可以使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能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感知对象比较复杂,不易从外部环境加以对比、理解的内容。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涉及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诸多难点,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理解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此时,准确的配音和文字描述可以在感知过程中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提高感知的效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配合教师的讲解,使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感知活动起到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克服课件设计中不能很好表现的部分,实现充分的、全面的感知效果,进而正确地理解一些复杂的地理实事,方便实现地理信息的比较、叠加,大大充实教材的概念和有关结论,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课件设计中要注意视听有机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得,视觉和听觉共占90%以上,视听结合可以充分提高学习的记忆效果,提供有趣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形声化的特点,在课件设计中应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形声方面的优势作用,并做到有机结合;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熟悉的歌曲音乐引导进入画面,让学习既轻松又新颖,在显现的图像中,配以与地理情景、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剧烈变化过程有关的声响,从而增强真实感,提高感知的深刻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