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如何做好职业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如何做好职业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随着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随着中职学校学校自身的进步和不断的完善,必然要向高一级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发展,因此,步入21世纪后很多中职院校都开始提出转型设想,但在转型过程中,各校也会面临了很多挑战,如: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行政管理与服务等,这些因素五一不影响着转型后学校的发展,而我个人认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校专业设置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衔接,是准备升职学校的重中之重。

一、现阶段各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普遍缺陷

1、开设专业过于集中趋同,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对专业前景预测的局限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三者共同作用导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过于集中而且趋同。专业集中趋同不仅会造成人才在市场的饱和,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2、未兼顾职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忽略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些职业学校打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旗帜,盲目跟风追寻热门专业,而且专业划分过细,开设内容过于狭窄,过于功利,崇尚的是某种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忽略综合素质培养。并且由于专业设置过少,造成招生压力。

二、学校在向高职院转型后构建专业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上面提出各校现阶段在专业设置上的缺陷,在转型后,并不是盲目的多加设新的专业或者单纯的将类似专业合并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就业导向原则。

就业是学生求学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体系,要研究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用就业率引导专业设置和安排招生计划;要研究社会分工,关注最新的社会分工带来的新职业,为增设专业创造条件;要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变迁,参考产业结构现状和职系调整专业结构;要研究经济周期,分析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动态的观念看待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要研究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专业体系。

2、教育需求导向原则。

公民教育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强,高职院校设置或调整专业体系,要认真考虑公民教育需求的变化。要重点研究不同专业报读考生的情况,包括人数、生源地的产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对求学意愿的影响,据以设置或调整专业体系;要重视研究非职业目标的教育需求,分析此类求学人员的群体特征,发展前景,作为专业体系建设的参考因素。

3、教育资源适应原则 。

(1)充足的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不同的高职院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差异很大,我校要根据自己可控的教育资源来设置专业并构建专业体系。

(2)要建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门类齐全、适应专业体系运作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要淡化高学历观念,控制直接接收高学历毕业生来补充教师队伍的传统做法,重视引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拥有公共关系资源的各行各业精英充实教师队伍。

(3)要有足够的办学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并能妥善维护,确保正常运行。筹措办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充分调研、科学测算、控制成本,尽量做到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4)要加强实训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课时约占教学计划课时总数的50%,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影响重大,必须有充足的设施和基地加以保障。

(5)要注重公共关系建设,与政府、教学、科研和国外相关机构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善于把公共关系转化为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

4.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原则 。

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是构建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策略原则。一般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集中有限资源,办好重点专业,强化办学特色,才能形成和积累学校的社会声誉,才能逐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才能形成学校的品牌价值。如果平分资源,面面俱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陷于被动。

最后,在中职学校向高职院校转轨的进程中,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是学校的办学之本,除了符合学科的逻辑关系外,更要注重经济运行机制变革、就业及教育需求市场的导向指引,根据自身掌握教育资源的特点,形成个性特色显著的专业体系。因此应当根据学校的内外部资源、政府政策、区域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以科学的方法,给出可以量化的决策支持,只有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数据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的决策,各个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独特优势,以及在以往中职办学中积累的经验及行业内部影响力,加强自身的传统优势专业,在此基础上引进那些市场就业高的专业,增强学校在招生和就业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