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识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识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借助乐器来演奏乐曲。”由此看来,课程改革并不是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在方式上,要避免机械训练与单纯的识谱技能传授。识谱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音名与音名之间音高关系的感觉,日本的音乐教程()把这种训练识谱的方法称为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这种训练方法同样也被美国的音乐教材所选用。从中国大面积音乐教育研究薄弱的现状出发,学习借鉴国外现成的经验是可行的。

不少中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接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们唱曲谱却非常困难。一位初中毕业生唱不准C大调的音阶不会让人觉得惊讶,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音盲”。一年级学生唱《老鼠爱大米》却从不跑调,为什么?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会发现它源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作用。

当今学生音乐经验的获得,大部分在音乐课之外。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听过大量的音乐,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经验,建立起对音乐听觉要素的具体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听觉来自于歌唱声和器乐声,除了在音乐课上,几乎接触不到“唱名”。

担任着引导学生建立“唱名音程感”重任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一让学生唱歌谱就会觉得很困难,所以许多教师经常避开唱“唱名”的环节,这说明学生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缺乏“唱名音程感”的意识,也有可能是教师在训练时一味进行枯燥的练习,把它变成了机械的技术操练,从而脱离了音乐的美感,所以效果不佳。

中国现有的音乐教材与语、数教材相比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比如学习语文必先学会汉语拼音和笔画,它是所有汉字的根源;那么我们在学习音乐时,必须要懂得识谱的方法,音符是旋律的灵魂。可有人说不会识谱的人照样能唱好歌,如果音乐课只单纯地教学生唱歌而不识谱就好比语文课只教学生说话而不涉及文字一样。反思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中的作用,教师不应成为播放音乐、弹奏钢琴的工具。在没有音响资料的条件下,怎样学唱一首从没听过的歌曲,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音乐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少不了对学生“唱名音程感”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使用唱名来唱一首新的曲调,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的审美体验。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而建立“唱名音程感”是识谱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如何使学生获得“唱名音程感”?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唱唱名。练习使用唱名,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结合歌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进行练习;另一种方法是进行专门训练。对于小学阶段普通音乐课堂来说,主要是采用结合音乐实践活动进行练习的方法,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专门训练的方法。

一、低段以“唱名模唱”与“唱名背唱”为主

多年来,学生一说到唱歌谱,就会发出“好难噢”这样的感叹。特别是许多家长认为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什么都不懂,不应该学曲谱,这应该是中高段学生学习的项目。其实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佳时期就是在小学低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在听觉的鉴别力和想像力方面都是生长最快的阶段。对于刚进入校门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觉得唱曲谱是多么难的事情,有时是被教师“吓”出来的。就像小孩子,一说到老虎来了,他们就会觉得害怕,其实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见过真正的老虎,只是大人们平时都是用这样的观念去影响着他们。不能让学生在习惯于唱歌词后再去要求他们唱歌谱,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树立起歌谱不是天方夜谭的观念。中国汉字有好几千,而音符只有七个,从理论上讲唱唱名比唱歌词更容易。没有这种阻碍心理,教师教起曲谱来会事半功倍。

一年级的第一堂课,笔者是用这样的形式来导入唱名:当同学们唱完《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歌词时,教师说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用怎样的方法把这首歌学会的?同学们都表示愿意听,当教师用唱名唱完歌曲时,他们惊奇于原来歌曲还可以这样唱。在现实教学中,笔者采取“先不用谱,多唱唱名”的办法来训练学生的“唱名音程感”,借助字母注音感受音高或用手势唱法。低年级多数以“唱名模唱”为主。教师在范唱时要注意唱名的旋律性与生动性,避免以背书的形式出现,也不用强求学生每个音要唱多美。选择有代表性的歌曲让学生进行“唱名背唱”。如果学生会背《法国号》的唱名,以后遇见小六度的音程时就想一下《法国号》的第一句:

5 3 3|5 3 3|3 2 3|4--|

学生在背唱这些简单的歌曲唱名时,在心中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各种不同音程的距离感,这样在中段学习时,加上点理论的提升,学习起来就更容易了。下面就将低段适合“唱名模唱”与“唱名背唱”的歌曲做个简单的整合。

二、中段开展“唱名默唱”与“唱名接唱”训练

学生在中段慢慢趋向于理性学习,对于抽象的事物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接受。这个时期,“唱名音程感”在潜意识中已经开始形成,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延续低段多唱唱名的主线,学生会发现用唱名演唱越来越简单了。学生可能不满足于唱教过歌曲的唱名,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旋律更具有挑战性。在这个阶段宜采用“唱名默唱”的方式,具体操作为:当初出现学生唱得不准的音程时,停下来在心里默唱这两个音之间音符,从而找到正确的音高。即当唱到3-7感到困难时,让学生在它们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从3开始唱音阶从而得出7音的音高。这种办法看起来似乎有点过时了,但笔者认为是最直接有效而且适用于任何曲谱的“土秘方”。“唱名接唱”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的接唱、生与生的接唱,可以两个人也可以个人与集体的接唱。在低段基本都是教师带着学生唱,在中段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决定“唱名接唱”的内容。如《美丽的黄昏》教师唱第一声部(1-2|3-1|4-3|3 2 1|4-3|3 2 1|),学生接唱第二声部(3-4|5-3|6-5|5 4 3|6-5|5 4 3|),感受二声部的异同,当学生接唱顺利后让这两部分同时出现,就产生了两声部的效果。

三、高段实行“唱名编唱”与“唱名歌唱”相结合

有了前面几年对学生“唱名音程感”训练的铺垫,在高段开始对这方面的学习应该有个理论的提升,低段唱名背唱时不出现曲谱,中段有选择地出现曲谱,到了高段应该对“唱名音程感”有个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在这个阶段可利用创编旋律来进一步培养“唱名音程感”的能力。在学唱新歌前,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的音乐动机为单位排在一起,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成流畅的旋律。这样以先听为导,创编为手段,学生在此时如果已经建立起了正确的音程感,当他们听到自己创编的旋律与教材歌曲的旋律一样时,会有创作的成就感。

为了提高学生对唱名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在教一首新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认真聆听歌曲范唱两遍,使他们对整首歌的旋律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笔者从歌曲中抽出其中的一句,用琴弹出旋律,请学生找出这是歌曲的哪一句,并且唱一唱。用这样的办法学习曲谱,学生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整首歌的曲谱。这个阶段属于收获的阶段,只要前面基础还可以,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歌曲自学活动,在自学的过程中建立起牢固的“唱名音程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边唱歌词边关注唱名的习惯,一字多音的难点也得以解决。如在歌曲《小鸟小鸟》的副歌部分,只有一个歌词“啦”,旋律流畅而欢快,如果学生不关注唱名的音高就会出现“啦”到哪里也不知道的现象,从而跑调。

四、结合器乐强化识谱,综合运用“唱名音程感”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扬琴进课堂在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开展有一个学期时间了,通过扬琴的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的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聆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在C大调音阶中,学生最难唱准的就是3-4和7-1之间的音程了,借助扬琴的琴码是以全音关系排列的特点,当奏到半音时要“拐弯”的做法对于学生就很好理解。让学生用扬琴演奏自己唱不准的音程,从而达到自己视唱简单曲谱的目的。初学扬琴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边奏边唱,既巩固学生的“唱名音程感”,又培养学生在演奏时注重旋律的连贯性,从而获得所奏音乐的美感。

结束语

新课程正继续前行,音乐课要注重学生审美的情感,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同时也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唱名音程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多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帮助学生架起与音乐之间的桥梁,学生自己架起音符之间的桥梁,从而达到享受音乐、享受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