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二五”时期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二五”时期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广东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审视制约广东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譬如工科偏少、投入不足等等。就以上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2-0013-03

广东省正处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今年出台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了“两强五化一率先”的全省教育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广东高职教育要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特色协调发展,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构建起满足区域需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的目标发挥积极重大作用,这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既是重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审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探求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以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

一、广东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东高职教育已实现了规模和数量的跨越发展,进入了示范带动、凸现特色、全面提升质量的改革发展新阶段,但也存在一些制约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 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少。与新型工业化需求脱节

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确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这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工科专业。然而在全省70多所高职院校中,只有17所是工科院校。加上本科院校的工科生,2009年全省工科类在校生也仅占普高在校生总数的29.71%。而且在高职院校相同的专业中,排在前5位甚至前10位的专业,不少是供过于求的非工科类专业,这说明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与广东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大省、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需大量工科人才有较大差距。

2 办学空间亟待扩展。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教育用地、经费等严重不足限制了全省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是更少的投入更大的回报,但是,在土地、经费及其他保障性政策的扶持力度上,广东的高职与本科相距甚远,与江浙、天津高职相比,差距更大。据江浙、天津同类院校反映。其公办高职院校用地主要由政府统筹,建立高职教育基地,通过置换形式大大拓展了办学空间。而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2009年全省高职院校各指标均达到教育部评估规定合格标准的还不是很多,以2009年在校生作为基数测算,全省高职院校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缺口还不小,基础办学条件建设任务繁重。尤其是工科高职院校,生均实训面积要求是8.3平方米,几乎是综合类高职院校要求的一倍,建设任务尤为艰巨。

3 生均拨款制度未落实,财政投入明显不足

浙江省属高职院校已全部实现生均拨款,江苏示范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的执行达到与本科同等标准。而广东公办高职院校还没有全面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其财政投入主要。按照在编人员数,由各级财政下拨人头费、公用事业费,而且是多前的下拨标准,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2006年起,广东省财政开始设立每年1亿元连续5年的高职专项资金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一个突破,但对于占据着全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来说明显偏少。

4 师资结构不太合理,人才引进受到限制

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结构还不太合理,青年教师比例普遍较高,“双师”素质教师及能工巧匠少,教师高职教育思想和实践教学能力整体上有待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突出的师资建设问题是缺乏具有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因此最需要有企业背景的双师素质教师及资深能工巧匠,而大部分新增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能工巧匠往往缺乏高职称及高学历,从外地引进时受到职称、学历、年龄等限制而难以入户,从而给高职院校人才合理引进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待遇不高,很难从行业企业引进优秀的能工巧匠或技术能手到高职院校任教。

5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主要还停留在依托企业解决学生实训实习的问题,合作方式单一、层次较低,企业投入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双主体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6 院校分布过于集中,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全省76所高职院校分布结构、发展程度不平衡,据统计,广东49所公办高职院校中,在广州的近30所,比例超过60%。在11所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中,广州有6所,深圳2所,中山、顺德、珠海各1所。此外,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广东公办高职院校分属省教育厅、地市政府和行业(协会)或国有企业等三大类,由于所依托的财政口和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同属公办高职院校但投入极不平衡,进而导致发展基础极不平衡,既有全国高职院校领头羊之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发展乏力的高职院校。

二、推进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积极扶持并引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尽快建立集约化高职教育基地,加快职教园区建设,解决高职院校校园建设发展用地等突出问题。二是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完善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等。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理顺高职与中职及技工院校的发展关系,引导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高职院校建立联盟合作关系,以求共同进步。鼓励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鼓励依托企业集团、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高职教育集

团,促进校企合作。发挥政府主导与统筹作用,使专业类似的学校进行合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体现当地产业政策、特色专业实力较强的教育集团。

2 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贯彻落实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提高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制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尽快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议实行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经费不分学校类别和现有的财政预算关系,统一由省政府实行生均拨款。完善高职教育专项经费制度,建立专项资金的激励机制,特别加大对发展潜力好的工科高职院校、有较强发展特色的高职院校财政支持的力度,可考虑实行基本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主要在财政预算中立项解决,并视发展情况增加各种必要的专项经费。建立由省政府牵头,包括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人保厅,以及部分院校代表等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就高职院校公共财政资助力度进行直接的协调,发挥牵线搭桥与监督的作用,保证公共财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3 拓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渠道

引导建立以举办方为主体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满足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广东省高等职教发展基金会,鼓励海内外各界捐资助学助教、奖学奖教,弥补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不足的缺口,逐步缩小高职院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由政府发行教育债券,吸收民间闲散资金进入高职教育;发展广东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校企捆绑,利益一致,增强企业对高职教育投资的动力与热情,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培育职教集团公司公开上市。

4 完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配套机制

对高职院校引进的能工巧匠,适当放松人户标准,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政府层面建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增设高职教师培训点,丰富高职教师培训项目,确定必修课程,完善高职教师评聘体系,支持高职教师申报合适的教科研项目。

5 引导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高职院校在把握区域产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弱势,政府部门可以加强这一方面的引导。建议委托第三方或者直接组织校方定期参与区域产业发展研讨,制定院校与企业定期联系制度,创设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有利条件;根据广东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结合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升级优化,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及工科专业。

6 建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政府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并有针对性地广泛宣传,促使产、学、研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高职院校加强产教结合,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的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的服务。

注释:

①魏中林,在2010年全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