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奥斯卡的歌舞盛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奥斯卡的歌舞盛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奥斯卡的颁奖史上,有一种老少咸宜的好莱坞电影,曾经创造过令大多类型片都难以比肩的辉煌,它所赢得的观众也最为普遍——这就是创造过美轮美奂视听效果的歌舞片。综观歌舞片的兴衰,从20世纪20年代末问世,到从30年代一直持续到60年代的经典时期,其间在奥斯卡的颁奖史上,一共有7部歌舞片获得了最佳影片的殊荣,再加上其获得的大量其它各项奥斯卡奖,歌舞片的确称得上是奥斯卡获奖的大户。而其最为辉煌的年代则集中于好莱坞奋力与电视竞争的50-60年代。绚丽的色彩,缤纷的舞蹈编排,集动作、歌舞和炫目的背景以及曼妙的明星于一体,让歌舞片成为早期最为豪华的电影之一,也因此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一道持续了数十年的观众的盛宴

大萧条时代的电影革命

歌舞片其实是“生不逢时”地诞生于美国和好莱坞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年代”——其时的美国正遭遇着第一次经济大萧条,而电影还停留在黑白时期。但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却让歌舞片成为电影新的革命。因此,人们一般都把表现夜总会歌手故事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看作是歌舞片的开端。其实,这所谓的第一部“歌舞片”里并没有太多唱歌跳舞的场面,它主要还是一部剧情片;而且它也不是一部完全的有声片,片中有声部分只有主人公扮演者乔尔森所唱的4首歌和据说是无意中留下的几句对白。但是当乔尔森说出这句电影史上著名的独白:“等等,你没有听到什么吗?”时,现场立刻轰动了,以至于他在片中唱的每一首歌,都迎来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据历史记载,当影片首映的盛况结束时,在场的米高梅总裁山姆·高德温的夫人从那些热烈鼓掌的好莱坞人士们的脸上看到了一种恐怖的表情。她知道,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熟悉的那个游戏结束了”——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而如果我们把《爵士歌王》算作歌舞片的起点的话,它应该是为歌舞片在奥斯卡奖台上赢得了第一个荣誉——它在全部是默片的第1届奥斯卡的评选中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并收获了一个荣誉奖。而它的成功让华纳公司翌年又推出了同样由乔尔森主演的《唱歌的傻瓜》——这同样是一部部分有声的歌舞片,并且立刻成为票房辉煌的作品。

真正意义上的全有声电影是1928年拍摄的一部强盗片《纽约之光》,但其中也有一个夜总会里的歌舞片段。而真正的歌舞电影也毫不犹豫地到来了。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了《百老汇的旋律》,这部被宣称为第一部“百分之百对白”和“百分之百歌舞”的电影,讲述的是两姐妹争夺一个男歌舞演员的故事,其中的歌舞在今天看来远称不上好看,但在当年却足以被当做电影的一朵奇葩。它在1930年第2届奥斯卡上,为歌舞片赢得了第一个最佳影片奖。甫一问世的类型,就获得了奥斯卡的最高荣誉,这在电影史上堪称前无古人。而同年另一部名为《爵士之王》的电影也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奖。这部并没有故事的电影倒说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歌舞片。因为它主要是由一些歌舞的表演组成,中间穿插了部分逗乐的场景。而与这两部电影同时问世的《百老汇的淘金女郎》则是当年最受欢迎的歌舞片,它创造的票房纪录直到1939年才被打破。

歌舞片的问世被称为电影的一次革命。至少对好莱坞来说,此言并非夸张。它为好莱坞电影带来了一种优雅的艺术感和早期电影的银幕奇观,它也把美国电影问世前最受欢迎的大众艺术形式——百老汇的歌舞表演引入了电影,其所创造的视听享受和浪漫故事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于是,1930年,观众的狂热使好莱坞一年的歌舞片产量就高达100多部。不过仅仅过了一年,歌舞片的数量就锐减到了14部,制片厂甚至不得不从影片中把一些歌舞场景剪去。其中的原因很容易想见:这种式的歌舞片大多都不过是一些“连唱带跳”的庸常的电影而已。

30年代的歌舞片盛世

真正让歌舞片走入经典时代的是来自百老汇的巴斯比-伯克利让,这让他成为歌舞片历史上第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这位百老汇歌舞的编排者从他受过的军事训练中获得启发,让演员们排出壮观和整齐划一的表演场面,创造了30年代著名的伯克利的歌舞场景。他的另一个更加著名创造是解放了摄影机,制造了著名的“天花板摄影”,并和众演员的队列结合起来,创造出“花团锦簇”的万花筒的图案造型。他的故事也逐渐把歌舞表演从舞台演出场景扩展到舞台之外,为歌舞片的新生立下不朽功勋。1933年,他的《1933年的淘金女郎》和《第42街》成为歌舞片经典的标志,其中《第42街》获得了1934年第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大萧条时代,这两部电影歌颂财富,歌颂都市和美国人的奋斗精神,让歌舞片充分发挥了其特有的感染力。1935年,另一位著名导演刘别谦的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的《风流寡妇》也以其浪漫的感染力获得奥斯卡的最佳艺术指导奖。

30年代可以和伯克利场面盛大的歌舞片比肩的另一位人物是同样来自百老汇的费雷德·阿斯泰尔。这位身材修长而舞姿曼妙的舞者,和金发女郎金吉·罗杰斯组成了绝佳拍档,他们从1933年的《飞向里奥》开始合作,成为银幕上的一对最著名的歌舞“情侣”。与伯克利依赖于剪辑和摄影机魔术创造出的歌舞电影奇观和重磅炸弹风格截然不同,阿斯泰尔坚决拒绝使用特写等剪辑手段和镜头的分割“肢解”他们的表演,他总是以完整的镜头表现两人优美的舞蹈和完整的身段。1935年两人拍摄的《大礼帽》,于翌年同样获得第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30年代的歌舞片显然是以有声电影的新技术带来的新视听盛宴获得了观众的热爱,也在大萧条时代社会的阴影中为观众带来了温馨的电影梦幻之夜。我们甚至可以从表现大萧条时代著名的《邦妮和克莱德》中看到主人公在电影院里观看《1933年的淘金女郎》的女郎们高唱“金钱之歌”的场景,那是那个时代关于电影的最经典的场景。

大萧条时代终于在1937年迎来了转折性的结束,歌舞片则以几部经典性作品确立了自己在30年代所开创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场面浩大的《歌舞大王齐格飞》再次为歌舞片赢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金像,并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等另两项奖。翌年,从法国来到好莱坞的著名导演杜维维尔拍摄了表现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爱情生活的《翠堤春晓》,出色的摄影和剪辑的完美融合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场景,获得了第1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1939年,是好莱坞经典时代的巅峰的一年,维克多·弗莱明一口气拍摄了两部著名经典《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在第12届奥斯卡中双双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前者以奥斯卡历史上前无古人的15项提名和最终荣获10项奖开创了奥斯卡的纪录,它也打破了此前由《百老汇的淘金女郎》创造的票房纪录:而后者作为一部幻想和歌舞片,也同样成为好莱坞梦幻工厂的标志性作品。它虽然只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和原创音乐两项奖,但却使童星朱迪·加兰特成为另一类歌舞片的开创者。

歌舞奥斯卡的顶峰时代

整个40年代,歌舞片在经历了30年代的第一个高峰后,在好莱坞的另一个“黑”年代中暂时褪去了其耀眼的光环。在奥斯卡颁奖台上,歌舞片基本与大奖无缘,倒是素以银幕硬汉闻名、且主要扮演强盗和警察的詹姆斯·卡格尼(《公敌》中强盗的扮演者)展示出的歌舞才艺让人惊讶。他主演了1942年著名的《胜利之歌》,该片在第15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音乐配乐奖。而在40年代末,一部中国观众熟悉的英国歌舞片《红菱艳》,也获得了第21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装置奖。

歌舞片的再次崛起始于50年代开始陷入危机岁月的好莱坞与电视的竞争。它让歌舞片从50到60年代,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岁月。这个歌舞盛宴时代的创造者应归功于另一个来自百老汇的艺术家群体,它是由阿瑟·弗里德领导的一个米高梅公司的歌舞片小组,其成员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导演文森特·米纳利和演员吉恩·凯利。弗里德和米纳利都赞成歌舞片不仅仅是歌舞表演,还应该有精彩的故事。因而,他们不仅把彩色时代的歌舞片拍得美轮美奂,更让歌舞电影从过去表现歌舞演员们舞台前后的故事,拓展到了生活中的普通人。歌舞片从此成为中产阶级对自己生活的赞歌,其中《相逢在圣路易斯》和《锦城春色》,完美地诠释了“如果你爱这座城市,你就跳舞吧”这句歌舞片的箴言。

1952年,米纳利执导的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荣获了第2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音乐共5项奖。它使用的是美国著名音乐家格什温的原创剧本,由吉恩·凯利主演,故事的背景从美国搬到了充满艺术和浪漫气息的巴黎。影片表现了一个二战后退伍留在巴黎学习绘画的美国人在巴黎寻找艺术的真谛和爱情的故事。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结合和影片最后对纯洁爱情的歌颂,让好莱坞的歌舞片攀上了艺术的高峰,其中最后一大段美轮美奂的歌舞场景充满了唯美的气氛。相比之下,同样由吉恩·凯利主演的著名歌舞片《雨中曲》尽管有着对歌舞片诞生时代——有声电影问世的出色描绘,却没有在奥斯卡的颁奖台上赢得任何荣誉。

从1954年到1956年,《请叫我太太》《七对儿佳偶》和《俄克拉荷马》三部歌舞片接连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音乐奖。随后,由光头明星尤尔·伯连纳主演的《国王和我》在第29届奥斯卡奖的颁奖礼中为他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在这期间,另一部著名的歌舞片是乔治·顾柯执导的第二版《一个明星的诞生》,由朱迪·加兰特和詹姆斯·梅森主演。它虽然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艺术指导的提名,但却是这个讲述演艺圈的故事的三个电影版本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1937年的版本曾获得最佳原著改编奖(非歌舞片),其后1976年由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新版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1959年,米纳利执导的《琪琪》再创佳绩。它一举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在内的9项奖,创造了歌舞片在奥斯卡获奖最多的纪录,也被看作是对歌舞片“模式”最经典的诠释。它改编自法国女作家的小说,其最早是在法国被搬上银幕,然后来到百老汇的舞台。影片的经典之处是以“销售”婚姻为核心的和谐大团圆的剧情,让主人公们的歌声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在影片中,主人公琪琪和加斯东两个家庭中不同年龄的人物都陷入了热恋之中,其中少女琪琪爱上的是原本严肃的商人、富家子弟加斯东,加斯东的叔叔、老绅士奥诺雷则爱上了琪琪的姑妈,而在这场关于婚姻的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摈弃了自己的不足,让生活看起来变得完美。

青年歌舞和传统的浪漫大片

《琪琪》也是米高梅和米纳利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歌舞片。在米纳利那些描写浪漫之都巴黎的歌舞盛宴之后,随着60年代青年文化的崛起,歌舞片转向了青年时代。1960年,罗伯特·怀斯和杰洛姆·罗宾斯导演的脍炙人口的《西区故事》,表现了社区里两个青年帮派之间的;中突和敌对帮派之间一对儿少男少女的爱情悲剧,影片获得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女配角等共10项奖,再次刷新了歌舞片在奥斯卡颁奖史上的纪录。

60年代中期,歌舞片在好莱坞把自己“大片”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与电视竞争日趋激烈,大场面的歌舞片成了好莱坞战胜电视的法宝。1965年,取材于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舞台名剧的《卖花女》在第37届奥斯卡上共获得了7项奖,而它在最佳影片的竞争中所击败的对手同样是一部歌舞片,即罗伯特·史蒂文森导演的《玛丽·波平斯》,后者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在内的13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只获得了由朱莉·安德鲁斯领衔的最佳女主角等5项奖。不过,安德鲁斯的这尊最佳女主角奖却意义非凡。其实,诞生于伦敦、后来到百老汇演出的音乐剧《卖花女》在舞台上一直是由安德鲁斯担任主演,但是当华纳公司看中此片欲把它搬上银幕时,制片厂老板却嫌弃安德鲁斯长相不够甜美,坚持让已经36岁的奥黛丽·赫本担任女主角。奥黛丽·赫本歌技一般,最后的歌声是由其他演员配唱的。不过,曾因《罗马假日》大红大紫的赫本的风采依然光芒四射,让《卖花女》变得更加亮丽华美。而同年的迪斯尼正打算把英国女作家著名的系列童话故事《玛丽·波平斯》搬上银幕,便盛邀被“出局”的安德鲁斯出任主演,这让安德鲁斯终于登上了好莱坞的银幕。《玛丽·波平斯》是一部颇有些类似于后来《音乐之声》的故事,不同的是带有些奇幻的色彩。安德鲁斯在片中扮演了一个来自天上的仙女到一个中产之家担任保姆,她对孩子的爱最终感染了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男主人和热衷女权的女主人,引领着他们把情感投向家庭和孩子。迪斯尼在片中运用了真人与动画演出的精妙结合,再加上穿插于其中的十几首悦耳动听的歌曲,让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大放异彩。而安德鲁斯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可能再加上人们对其失去《卖花女》中角色的同情,使她最终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而奥黛丽·赫本却连提名都没有得到。不过,再往前追述的话,当年的《琪琪》的舞台版中,可是由其时寂寂无名的奥黛丽·赫本担任的主演,后来在搬上银幕时,赫本曾一样被别人顶替。这样的轮替,大概也可看作是歌舞片的一段“佳话”吧。

第二年,安德鲁斯又主演了著名的歌舞片《音乐之声》,影片获得了1966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3项奖。不过,《音乐之声》虽然在观众中有着极佳的人缘,其著名的歌曲更是脍炙人口,传唱至今,但在影评家们的口中却没有得到过什么好评,被称为是一种甜腻腻的歌舞片。其实,它已经表明了时代对歌舞片的抛弃。而它在票房上甚至都没能超越此前的《玛丽·波平斯》。

1969年,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再次颁给了一部歌舞片《奥利弗!》。这是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即《雾都孤儿》。它同样首先由英国搬上舞台,然后成为百老汇成功的剧目,最后被改编成电影。这一年同样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还有歌舞片《俏女郎》,由著名的威廉·惠勒导演,其主演则是60年代走红的芭芭拉·史翠珊。她后来成为著名的歌舞片演员。

那些再也看不到的舞蹈演出

50、60年代好莱坞银幕上那一连串歌舞片光芒四射的名字,让人很难意识到歌舞片的辉煌其实正在走向结束。60年代后期,以为依然可以依赖浪漫豪华的歌舞盛宴赢得观众的福克斯公司接连推出了《杜立德医生》(1967)、《明星》(1968)和《多莉,你好》三部重量级歌舞片,结果却遭到票房惨败,损失高达4200万美元。尽管其中的《多莉,你好》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并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乐等3项奖,但票房的没落却使好莱坞的制片人们开始陷入不知所措之中,这让他们下定决心转向了青年导演们的电影,并最终促使了新好莱坞的崛起。

70年代,歌舞片仍然不乏影响力,但其风格却有了明显的转换。1971年,记录青年摇滚音乐节盛宴的《伍德斯托克》获得了第4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转向了青年摇滚乐的歌舞片《周末狂热》(1977)、《油脂》(1978)、《毛发》(1979)则使约翰·屈夫塔受到年轻一代的狂热追捧,红遍全球。在传统的歌舞片中,朱伟森导演的《屋顶上的小提琴》在1972年第44届奥斯卡奖上则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并获得最佳摄影等3项奖。

不过,70年代歌舞片中最著名的人物则是鲍勃·福斯。鲍勃·福斯同样来自百老汇,并且是极为成功的百老汇编舞及导演,曾获得过8项编舞奖。1969年,他执导了第一部歌舞片——改编自百老汇音乐剧的《甜蜜的查丽蒂》。随后,他的《歌厅》获得了1973年第45届奥斯卡的8项提名,他本人则战胜了科波拉的《教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而这一年,福斯也成为历史上同时获得奥斯卡奖、托尼奖和莱美奖三项奖中最佳导演奖的第一位导演。而此时,长期的创作生涯也让福斯的心脏备受折磨,不得不在这一年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而这一手术则促成了他1979年著名的歌舞片《所有那些爵士乐》。在这部半自传式的歌舞片中,福斯塑造了一个流连于舞台剧和歌舞片的两栖艺术家导演,他在自己的音乐剧和歌舞片创作中耗尽了心力,却执著于艺术的追求,不惜直面死神的到来,而惟一缺少的是鼎盛时代歌舞片中连贯的华美演出。它最终在奥斯卡上虽然只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和最佳配乐3项奖,但由于影片所具有的欧洲艺术电影的色彩,因而在戛纳电影节上为福斯和好莱坞的歌舞片赢得了一尊金棕榈大奖。

福斯之后,好莱坞的歌舞片时代已经很难再掀起高潮。80年代的歌舞片中尽管曾短暂地出现过如青春歌舞片《脏舞》(获1988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创作歌曲奖)等一些较受青年一代欢迎的作品,以及迪斯尼的音乐动画长片《美女和野兽》(1991)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但直到进入新世纪,才有一些大制作的歌舞片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类型的记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导演巴兹·鲁赫曼,他于2001年推出了描写巴黎著名歌舞厅故事的《红磨坊》,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这是继《美女和野兽》之后,歌舞片相隔10年获得的第一个最佳影片提名。此后,罗伯特·马歇尔执导的《芝加哥》终于在2003年为歌舞片在新世纪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金像奖;而它的前身,正是由鲍勃·福斯所创作的一部著名的音乐剧。不过,和《红磨坊》一样,在这些影片里,已经不再有那些完整和盛大的舞蹈演出场面。新世纪的歌舞片已经无力再去歌颂繁华的都市和爱情,歌舞世界里的人生真正变成了充满阴暗面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在《芝加哥》中,陷入悲剧命运的女主角的歌舞生涯和她们的命运一样,已经变成了一些碎片。她们如同在20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玫瑰人生》中的主人公一样,在歌舞片的背景中,演绎着一出悲剧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