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健康投资在中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人相信,到2010年,中国的健康产业规模会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的确,快时代,健康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中国人正在学习怎样投资自己的健康。
看到公司全球业绩数字的时候,康宝莱中国区总经理李延亮自己也很惊讶,这家历史超过20年的专业保健品公司,世界500强之一,除去美国本土,墨西哥竟然是它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让李延亮感兴趣的是墨西哥同事们的营销方法,他们把康宝莱的各种保健产品做成饮料,拿到街上贩卖。“以后中国也会走同样的路,把保健品当成可乐卖,它会逐渐变成餐饮业”,李延亮说,但他现在还没法给出具体的时间表,因为中国人的健康投资才刚刚上路。
健康是最大的产业
爱康网的CEO张黎刚最关注的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健康消费上的支出对比,结果让他既觉得失望又感到充满期待:“中国人现在每个月在健康管理上的花费只有美国人的1/16。你可以说这个数字很低,也可以说成长空间巨大。”李延亮也持相同的观点,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和过去相比已经刷新了,但要真正成熟,还需要时间。
美国《商业周刊》分析发现,那些最喜欢花钱买健康的人都是各个行业的活跃分子,他们的年龄在30―55岁之间,大多数正值事业高峰,或者即将中产,或者已经富豪,消费力庞大。这群人促使房地产增长,也是他们刺激了运动用品、汽车、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消费。目前美国经济年总产值约12万亿美元,其中6万亿就是由他们创造的。这类人群只占美国人口的30%,但消费额却占整体经济的50%。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增加1万亿美元的额外消费。中国也在上演同样的情景,三十而富对现代人来说是理想也是口号,每个人不但透支精力,也在透支身体,以刘翔速度完成自己的人生冲刺。快时代,健康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国人正在学习怎样投资自己的健康。
在各大畅销书榜单上,《人体使用手册》肯定占有一席之地,名为“使用”,实际上却在教人们怎样爱护身体,让它休息。作者吴清忠不是学医的,而是职场中人。他最忙的时候身兼十多家公司的总经理和咨询顾问,整天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平均每3天飞一次。别人打电话通常是说晚上有事不能回家吃饭,他打电话却是告诉太太,今晚多下点米,自己要回家吃饭,因为他基本上不回家吃饭。直到45岁,他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最长7天没睡过觉,牙齿也出了问题,被医生警告再拖下去牙会掉光。他才发现,对身体的透支应该停止了,不然此前种种,诸如以6位数美元计算的年薪、由事业带来的成就感等等,都变得毫无价值。要改变这个现象,只能在健康上花本钱。经济学家戈罗斯曼特别研究过健康经济学,他提出:每个人通过遗传都获得一笔初始健康存量,这种与生俱来的存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但也能由于健康投资而增加。
戈罗斯曼的观点得到了《商业周刊》的认同,事实上,每隔10年,总有一款改变人类生活品质的产品诞生,上世纪70年代是微波炉,80年代是录像机,90年代最为伟大,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现身,它们改写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并且自身心肺功能强健,生命线还在不断延伸。今天,人们似乎找到了下一代产业的方向:健康管理。虽然具体到20年之前,健康产业并不存在,但今天,健康产业在美国的年收益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整个汽车产业的收益的一半。有人预计,从2000年到2010年,健康产业的消费将由2千亿增长至1万亿美元。在中国,这个数字要保守很多,但大部分的报告还是认为,在2010年,中国的健康产业规模会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说起来,它像是新的个人电脑或者互联网。
跨国公司的中国攻略
和个人健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在中国展开行动,在很多大城市,越来越多别着“马上减肥,办法问我”胸牌的人出现在CBD的广场里,他们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事实上,他们是康宝莱公司的销售人员,正在力推公司的体重控制产品。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公司,都在发力,为迎接1万亿元的蛋糕作准备。作为全球专业的保健品公司,康宝莱2001年才进入中国,比竞争对手安利姗姗来迟。但李延亮认为,康宝莱进入的时候并不晚,经过前期的培育,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已经开始逐渐成形。
在进入康宝莱之前,李延亮曾经在安利工作过7年,在他看来,在全球范围内以日用品著称的安利,到了中国后努力把自己装饰成专业的保健品公司,其实已经说明了中国人的需求。李延亮曾经委托AC尼尔森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月收入在2000元的人群,都乐意拿出200元来购买各种保健品,为自己的身体买单。这个结果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印证,比如《人体使用手册》热卖80万册,《求医不如求己》、《YOU――身体使用手册》、《登上健康快车》等健康书,销量加起来不下1000万册,也就是说平均每130个中国人就拥有一本健康指南。放在10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人们不会买,出版社也没兴趣做亏本生意。
康宝莱在中国推出的主打产品是体重控制产品,它在全世界的销量都很好,欧美人高热量的饮食习惯注定了肥胖是个绕不开的弯,何况它背后还会有一系列副作用。销售结果证明这款产品在中国也大受欢迎,只不过个人目的不同,欧美人是为了保持健康,中国人是为了身材苗条。为此,李延亮经常要向员工强调,我们的工作是帮客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项繁琐而反复的工作:“服用保健产品的同时,对自己的饮食也要有规划,我们会为客户提供饮食选择,作息时间也要调整。但有些客户会忘掉这些,我们就要反复向他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康宝莱目前在中国已经开设了90家专卖店,李延亮对比过各个地区的销售统计,发现东部省份比西部省份的销售情况更好,对于健康的支出,始终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田亮和刘翔先后上了安利纽崔莱的广告牌,在奥运上夺牌的中国自行车队也把康宝莱作为指定的营养品提供商,前者的品牌在中国更响,后者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有口碑,唯一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跨国企业,并且都是在中国市场上发展最快的保健品直销机构。直销的方式在李延亮看来是保健品最有效的推广方法:“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前提,我们的员工都会使用公司的产品,在销售时,客户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产品的效果,没有什么比自己看到的更有说服力。”在康宝莱的销售人员中,甚至有不少是曾经的客户。目前在康宝莱的全球销售排行上,中国名列第四,李延亮的目标是让中国成为康宝莱全球最大的市场,并在中国市场上取代安利,做到第一。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更难实现,在他看来,公司业绩的增长,是和中国人健康观念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健康服务的E通路
其实对于保健品,中国人最初的记忆可能来自太阳神口服液,但凡70年代生人,都在电视里听到过那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这简直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当太阳神消沉之后,三勒浆等一系列口服液又趁势而上,大家各自有几年的风光史,直到史玉柱扔出了脑白金,保健品又跳出“药物”的范畴,成为出得厅堂的礼品。但无论如何,本土保健品的寿命有限却是事实。李延亮认为,外资企业更注重建立品牌,本土企业更喜欢短期效益,“这是由商业视野决定的,本土企业花更多时间在渠道等方面,很少人想到去建立一个品牌的长期美誉度”。国产保健品不成气候,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服务,张黎刚认为自己的爱康网会是中国最专业的健康服务提供商。
公司创设初期,爱康网只提供预约体检服务,但随着后续收购体检中心,2007年以来这项业务才逐渐突出,为会员提供从百元到万元不等的体检套餐。目前这一业务为公司贡献约50%的营收。
现在,张黎刚已经为自己的网站砸下了3亿多元,但真正盈利的时期还没有到来,到纳斯达克上市的计划也在推迟。即便如此,他仍旧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美国每年在健康医疗领域的花费占其年GDP的14.8%,欧洲占8.4%,日本占6.3%,而中国只占1.9%。再过两年,只要这个数字增长一倍,我们的春天就来了。”同样的乐观也可以在李延亮身上看到:“中国会是全球健康产业的最大市场,一切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