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循环经济是我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实选择,是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阐明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而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保障。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1 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 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 “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重复利用。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畴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畴,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三、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1、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企业也不会主动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2、制度创新的作用

2.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因此,我国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2.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创新的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

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

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人类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

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2] 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

2004(1).

[3] 李卫东 彭建勋. 循环经济.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