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逐之地宁古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逐之地宁古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何为宁古塔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甄嬛传》等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动怒時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時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時,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既然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時,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宁古塔文化

宁古塔作为流放地是从清初开始的,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流人文化对宁古塔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以清初江南科场案为开端,带大家走近流人所成就的宁古塔文化。

顺治十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南闱科场案。据记载,因这次科场案被流放的人达到数百人。从这以后,因科场案、文字狱和各地反清斗争等引发的各种大案,使大批“犯人”被逐出山海关,经宁远、过辽河,流放到东北牡丹江边的宁古塔。于是,一部宁古塔百年流放史就这样开始了。

因南闱科场案,吴兆骞、方拱乾以及其家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時人称“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从流放开始,走上了作为清代第一位和我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边塞诗人之路。一路上,他从山海关写起,一直写到流放地宁古塔。他去世后,留下了著名的诗集《秋笳集》、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以及与人合编的《名家绝句钞》,在东北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凝重的一笔。据记载,吴兆骞离开北京時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他和流人杨越一起利用这些书籍,开设了“读书草堂”,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方拱乾将自己在宁古塔写的900多首诗编为《何陋居集》,这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记载。

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种方法也带到这里,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流人还教会当地人养蜂采蜜,酿酒制蜡,用玫瑰做别具风味的玫瑰糖,至今宁古塔仍保留着用玫瑰糖作馅蒸豆包的习俗。流人杨越带人入山伐木,树皮盖顶,这种建屋方式被当地人效仿,广泛普及,一改当時掘地为屋的习俗。宁古塔地区原来店铺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時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

据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以上。在今天的海林市和宁安市,也就是以前的宁古塔旧城和新城,汉族居民姓氏比东北任何地方都多,其中郑、吕、朱、陈四大姓都是清代不同時期流人的后裔。

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发遣罪犯的场所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尚阳堡在辽宁省开县东2 0公里处。顺治四年,深秋季节,秋风瑟瑟,秋雨飘飘。在清军占领的南京守军,正查进出城门的行人。忽然,在一个欲离宁南下的广东和尚函可的行囊中发现了违禁品——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名叫《变记》。清军大惊失色,立即将其扣押,并施展酷刑,但一无所获。后刑部以“文字干预時事”罪判决,将其流放到关外沈阳。顺治六年,函可逝于冰天雪地的异乡。同年,山东高密山李因对当時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换来了死刑,后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为杖责,徒步宁古塔;后又免其杖责,流放到尚阳堡。无论是宁古塔、尚阳堡,还是清朝時期的其他监狱,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的一种手段。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在法律不完善、不健全情况下,改造罪犯的一种形式,它随着封建王朝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