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逐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近年来,中央先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问题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新农村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对农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利益关系和工农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除经济发展和政策、体制等因素外,农村的资源与环境是关键问题。实施农村清洁生产,突破资源与环境“瓶颈”,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农村发展清洁生产与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地区遵循重生产、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不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清洁生产相背离;循环经济更缺乏根基,资源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资源供需“瓶颈”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资源约束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一是水资源日趋短缺,缺水问题严重。目前水资源缺口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400亿m3上升到目前的500亿m3;农田平均受旱面积达到3 000万hm2以上;近1亿hm2草场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达到750~1 000亿kg;约8 000万农村人口和4 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耕地资源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近年来由于建设占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耕地从1996年的1.30亿hm2下降到2003年的1.23亿hm2,人均耕地也从0.106 hm2下降到目前的0.095 hm2。三是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和长期超载超牧,草地资源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质量逐年下降,载畜力降低,全国已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原面积达1.35亿h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约束硬化,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下。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所需占用的资源将进一步减少。一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2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北方灌区的大部分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二是耕地质量持续下降。一方面土地垦殖和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重用轻养,土壤肥力下降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强调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在执行中忽视质量的“占补平衡”,“占优补劣”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的秸秆产量7亿t左右,但有4成以上被废弃或直接烧掉,总体利用效率低,也污染了环境。四是有机肥资源流失严重。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便约30亿t,大部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年流失率在30%以上,若以此计算,全国每年畜禽粪便中氮磷钾养分流失量分别为365万t,244万t和271万t,如果对这些养分进行利用,可以节约尿素739万t,磷肥(磷酸二氨)242万t,钾肥(氯化钾)432万t,减少化肥投入232亿元。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直接后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而且加剧了农业资源短缺和供需失衡。
(3)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加剧。农业资源大量浪费的同时,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调查,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达到100多万t,每年产生3.6亿农村生活垃圾在露天的堆放量超过30%;大部分生活垃圾与污水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二是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 900多万t,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上升为第一大污染源。尤其是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量大而集中,且绝大多数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导致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污染,成为疾病增多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三是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 400多万t,耕地平均施肥水平高达357 kg/hm2,超过国际安全施肥上限近70%;化肥利用率普遍较低,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t,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900万hm2;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四是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部分地区大量焚烧秸秆,导致大气污染,土壤生态破坏,严重的导致机场、高速公路关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不仅如此,受工业“三废”的影响,全国20%以上的耕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3.2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威胁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4)农村能源利用困境重重。我国农村能源在消费结构、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能源消费以煤和生物质能为主,占全国消费总量56%以上的农村生活用能有55%来自秸秆和薪材等生物质能直接燃烧,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构成威胁。二是利用效率低。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3的生物质能(主要是秸秆和薪材)直接燃烧,大大降低了利用效率。据调查,2004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利用效率仅为25%,仅相当于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水平。三是农村新能源开发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当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国产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竞争力较弱。如户用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场建设技术、户用秸秆气化技术、秸秆热气联产集中供气技术、秸秆气化发电技术、优质炭化秸秆生产技术、优质生物酒精生产技术等,推广难度大,致使能源结构性短缺和浪费并存,许多地区也因此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进一步短缺”的恶性循环。
面对上述形势,需要用战略眼光,统筹规划、精心研究,找出一条推进农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2 加快探索农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对于农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已初步探索出一些破解困境的出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从资源与环境人手齐抓共推。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来完成的。其结果是:一方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利用,农村物流、能流向城市转移增加,导致农业可利用的资源存量锐减;另一方面,城市和工业污染加剧,向农村转移增加,环境问题的外部经济负效果出现,农村生态承载力下降,致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农民增收空间不断减小。这种状况使本来就“弱质”的农业、“落后”的农村、“贫困”的农民问题更加复杂化;加之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甚至难以缓解、突破和改善。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资源与环境双向人手,力求标本兼治。
(2)依靠统筹的办法协同解决。农村资源与环境具有其不同于城市显著的特殊性。既是人与生物共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特殊的生态系统,又是人类文明与物质生产并存、物质和能量高度富集的特殊区域。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最根本的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村资源利用不当,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环境将产生不良影响;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理论证明,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环境的好坏,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牺牲生态环境、卫生状况和人的健康为代价的状况必须改变。
(3)转变生产、生活和服务方式。上述我国农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状况堪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任务。究其原因,都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过程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因此,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和传统经验型向循环利用型和科技依托型转变,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型向清洁文明型根本转变,实现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明显提高;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由单一自我经营服务型向一体化统一服务型转变,使农村综合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4)明确政府公共管理职责。推进农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迫切需要加大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同时现代公共管理呈现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管理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呈现出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直接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新的公共管理主体,形成民主性和竞争性有机结合、权力与利益互为联动的新型满足公共需求的模式。应该适应这一趋势,积极转变观念,明确政府职责,加快职能转变。
3 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乡村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工程
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找到有效推进乡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措施。
(1)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为系统地解决农村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经验。其主要思路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把“三废”(粪便、秸秆、垃圾和污水)变“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以“三节”(节水、节肥、节能)促“三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改善。
主要做法是:以村为单元,以农户为基础,通过配套建设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农村废弃物分类收集与处理利用设施、农田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综合集成推广各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进农药化肥减施,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通过建立乡村物业站,创新构建并形成“多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良性运转”的物业化管理和服务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转变。根据调研的结果看,上述各项措施可使农村的化肥使用量降低30%~5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也在90%以上。
主要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如苏、浙、粤等东部发达地区重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湘、冀、豫等中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重点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秸秆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问题;陕、甘、宁等西部干旱地区重点解决雨水集流和水资源节约利用问题等。二是贴近农民急需。既不大拆大建,也非形象工程。既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三是有利资源系统整合。由地方农业行政部门牵头,整合农业环保、技术推广、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部门的技术力量共同实施,发挥了整体效应。四是投资小、见效快。据测算,依照自然村规模大小,每村一次性投入30万~50万元,到2020年,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废弃物、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而且有利于吸纳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五是长效运行。乡村清洁工程,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清洁生产等制度,构建乡村物业管理服务(站、中心、协会)等要素平台,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市场化运营机制,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物业服务技术员为基本队伍的物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发挥工程的长效作用,这不仅是农村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该工程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
实践证明,开展并逐步完善乡村清洁工程是一项解决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污染加剧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务实之举;是惠及广大农村,事关农民贴身利益的“德政工程”。
(2)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目前在农村能源建设中,发展沼气已是卓有成效的工程。以农户为单元,改圈、改厕、改厨、改院并行,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生活方式,挖掘农民家庭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潜力,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形成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按照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水库库区,同时兼顾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地氟病疫区的原则,依据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大区特点,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和设施布局,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综合利用,确保长效。在能源作物生产和转化利用中,做好规划,摸清资源底数、合理安排土地、适时组织生产,提高运行效率。
一般而言,建设一个8 m3的户用沼气池,年均产沼气385 m3,相当于替代0.605 t标准煤,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燃料。一个年存栏1万头育肥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年可处理鲜粪3 600 t左右,年处理污水17万多t,产沼气约29万m2,给居民供气相当于每年可替代450 t标准煤。除沼气外,农村日光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也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逐步发展。在农村能源建设的地方,许多农户呈现出生活在“氧吧”,吃的是“绿色食品”,做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庭院经济发展、干净又整齐的美好景象。这种上连能源,侧连生产、生活,下连农民增收,变废为宝的农村能源建设带来的变化,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4 政策建议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施清洁生产的整合力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村污染。
(2)大力增强循环经济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组织科学攻关,力争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绿色再制造等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
(3)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为推进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4)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明确生产者、消费者的相关责任。
(5)做好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6)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