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施罗德谈《滚雪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丽丝・施罗德希望在《滚雪球》中让“作为公众人物的巴菲特与生活中的巴菲特相互和解”,尽管这本被誉为“2009年最重要的图书”里有很多段落让巴菲特感到不适。
在成为专职作者前,会计师科班出身的爱丽丝・施罗德是摩根士丹利颇受好评的明星级保险业分析师及董事总经理,但她的影响力仅限于特定的圈子。《滚雪球》出版后,施罗德的名字越来越多的和巴菲特联系在一起,这本被亚马逊誉为“2009年最重要的图书”让她成为一个明星式的人物。
“滚雪球”的过程
衰老是所有人都敌不过的敌人,即便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也会老,也会回忆。书店里从来不缺少关于巴菲特的书籍,无论是投资指南还是财富人生,呈现出的都是一个活着的传奇。但巴菲特向朋友抱怨,没有一本书是他自己认可的,而他希望有这样一本书来记载自己。于是,2003年的一天,巴菲特做了一个与投资无关的重要决定――授权爱丽丝・施罗德成为他的传记作者。
对于向来不喜欢华尔街分析师的巴菲特而言,施罗德是个例外。因为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施罗德与巴菲特结识,她分析师般的写作风格赢得了巴菲特的喜爱,此后两人成为忘年交。
巴菲特在电话里非常简明扼要:“亲爱的施罗德,我希望你能来写这本书,我想我并不擅长写作。”
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施罗德放下了摩根斯坦利的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对巴菲特跟踪观察,翻阅众多他未曾公开的私人信件,并对其周围的亲朋好友实地采访。而巴菲特也主动地向她提供了一份确认两人合作关系的信,表示在采访时她可以向受访者出示。
施罗德期望通过她写的传记达到一种“作为公众人物的巴菲特与生活中的巴菲特相互和解”的效果。
“巴菲特对我说,如果听到有关他故事的不同版本,任何时候都应该采纳那个谄媚程度低的。对于这一点,他表现得勇气可嘉。”施罗德说。
2005年秋天,施罗德的作品人大卫・布莱克向纽约多个出版商提交了一份160页的出版建议书。班坦姆图书公司的出版人阿普尔・鲍姆和兰登书屋出版人吉纳・森特雷罗迅速做出回复。此后,两人被要求分别飞往奥马哈与巴菲特面谈。
“巴菲特要求出版社保证在推广这本书时。不做不实的声明,把他宣传成半个作者。”施罗德说。最终,班坦姆图书公司以720万美元的稿酬获得了巴菲特传记在北美地区的出版权。
不过巴菲特本人事后的表现,并不如他此前的决定痛快利落。那些有关他曾经失败、人之为人的动情段落,让“股神”颇有不适。
施罗德承认,巴菲特看到手稿中的某些内容时,他觉得“与想象中自己的形象相去甚远,有些章节读起来甚至充满痛苦”。但他还是遵守了最初的承诺――施罗德拥有书全部的编辑权。
“书中所有重要材料都有多个消息来源。”施罗德补充道。
然而,传记《滚雪球》出版后,作为传主的巴菲特并未就此书接受任何采访,“他的表现就像是这本书不存在”。
巴菲特的一名助理澄清道:“巴菲特因对书中的内容不满而减少推广支持的说法并不属实。至少,这本传记会在2009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销售,销量应该不错。”
最近,施罗德应邀参加了一次巴菲特的宴会。席间,两人相谈甚欢。巴菲特谈笑风生的神情仿佛在告诉众人,他已经不怎么介意施罗德的“揭老底”了,因为“他90%的朋友告诉他,喜欢我的这本书,而且他们认为巴菲特本人也应该喜欢这本书”。看来,两人一度尴尬的关系逐渐进入恢复期。
让巴菲特不适的段落
通过《滚雪球》,施罗德让人们看到了巴菲特作为人而非“神”的一面――这个美国老头儿热爱垃圾食品:薯片,糖果、可乐、汉堡,对子女严格,一生都爱他的妻子苏珊,但与另一个女人阿斯特丽德共同生活。
施罗德认为,正是那段“自1977年,苏珊如何离开他并与他分居的段落”,让巴菲特“不舒服”,而“两人分居之后,各自都有了新的感情伙伴”。
1952年,巴菲特与苏珊结婚。1977年,两人分居,苏珊搬至旧金山,但始终没有离婚。可以说,巴菲特的婚姻关系是非常规的,正是苏珊安排了自己的一位女朋友阿斯特丽德与巴菲同生活。三人长达27年(1977年-2004年)的“婚姻”关系维持至苏珊去世。
起初,施罗德对此表示怀疑,她认为巴菲特和苏珊维持表面的婚姻不过是做给外界看。直到她亲眼见到巴菲特每天都给苏珊打电话。“情感上,他依然对妻子非常依赖。即使两人不住在一起,但他们的一生还是紧密地联系着。”
“我的本意是希望读者能明白,巴菲特是在家庭方面做出巨大牺牲的情形下,才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在他人生中的很多时候,陪伴孩子的时间是不多的,因此他的妻子感到过孤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施罗德说。
其实。巴菲特的三人婚姻以前也被公开讨论过。1995年,曾为《华尔街日报》记者的罗杰・洛温斯坦出版的《巴菲特:一位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中就提到了这段匪夷所思的关系。只是,这次巴菲特没有料到施罗德会找到并采访那么多了解苏珊生平的人。当然,如果说她这么做是为了达到“巴菲特的公众形象与私人角色和解”的效果,巴菲特或许可以谅解?
“距离我开始写书后6个月,苏珊被诊断患有口腔癌。当时,我在奥马哈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他给医生打电话,讨论苏珊的病情,询问如何带她就诊、做手术。对巴菲特来说,这是很动情感伤的一段日子。当时巴菲特告诉我,那会儿,他总是哭,需要人安慰、交谈。而且200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务展开得也不是特别好,只收购了一些小企业的股票。当时,巴菲特因为家庭原因,对股市也没有做特别多的关注。不过,那年的股市也不乐观,对巴菲特的投资业务来讲,没有过多的关注可能反而是件好事。”施罗德说。
苏珊的去世令巴菲特非常忧伤,有两个月的时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不过,和大多数人一样,他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来。性格中的刚强最终让巴菲特走出痛苦,而且让他学会了适应和超越。
“苏珊在家中的角色空缺后,巴菲特不自觉地替代了妻子的位置。”――正如巴菲特的妹妹伯蒂所言,苏珊似乎把她的力量、情感和慷慨都留给了巴菲特。而他的内心世界似乎在突然间开阔了许多。他开始处理过去一直由苏珊负责的一些情感方面的问题,开始更多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我愿意做专职作家”
完成《滚雪球》后,施罗德转行成为职业作家。目前,她的身份是彭博社的专栏作者。 “和巴菲特相处的经历促使了我职业的转变。他鼓励我写书,鼓励我当作家。巴菲特喜欢我写书的方式,我也愿意做专业作家。现在,我可以充分发挥我曾是分析师的优势,把它运用
到写作当中。写作不仅让我对股票买卖发表看法,也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人的故事,人生体验,以及人的心理活动。做专业作家时,我的人生体验范围更加宽广。”
如今,爱丽丝的名字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和巴菲特连在了一起。从投资银行的低调生活转变为聚光灯下的高调,施罗德享受着这份巴菲特给她“新工作”。除了“会收到更多的电子邮件’,这一点外,这份工作堪称完美。
“我接受采访,回答和他有关的问题,巴菲特是知道的。而且我现在收到的信件更多,接受的采访也更多,不过,我不会回答那些本应问巴菲特的问题。我写这本书时,巴菲特就说,我可以接受任何采访,和人们谈论他。他希望我明白,这永远是一份给我的工作。我可以花上余生的时间来接受有关他的采访。巴菲特喜欢别人写他的故事,喜欢别人采访谈论有关他的故事。书是写完了,但我的工作远远还没有做完。”
爱丽丝・施罗德:中国依然是“价值投资”的最佳地点
过去的2008年是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4年来业绩最糟的一年。根据伯克希尔股票账面价值和标准普尔指数显示,该公司股价下挫45%。巴菲特的个人资产也从2008年的620亿美元锐减至今年的370亿美元。在2009年2月的“致全体股东信”中。巴菲特开诚布公地写道:“2008年我们的市值缩水了115亿美元。”面对颓势,哈撤韦公司的股东们“既困惑又遍体鳞伤”,每个人“仿佛都是闯入羽毛球比赛现场惊慌失措的小鸟”。
即便是巴菲特2008年抄底得意之作的两只股票,高盛与通用电器,它们的表现在2009年也并不是很好。高盛的股指较之巴菲特注资时只是略有增长,而通用电器则让巴菲特损失惨重。
难道巴菲特错了?施罗德并不这样认为,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中,足够好的企业总会有业绩回升的一天。
面对面
《新周刊》,高盛和通用电器目前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都不如人意,巴菲特毅然出手购买它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施罗德:巴菲特告诉过我,在一场危机中,现金加勇气是无价的组合。意思是,如果你有没被占用的现金,并且你是勇敢的,在金融危机时,你会变得非常富有。在巴菲特的一生中,曾有三次这样的时刻。2008年抄底是第三次。而且因为巴菲特一向讲求决策,动作彻底。当高盛、通用面临危机时,他出手了。只要巴菲特认定这家企业彼时廉价的股票未来价格一定是向上走的,他就会对这支股票进行投资。而世界上任何企业,就像经济体一样,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只要它足够好、足够强,这家企业的业绩一定会上升。
《新周刊》: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中,即便采些股票暂时表现不佳,但如果从几十年的长远时间来看,它们仍会带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人们都能理解“价值投资”,但能做到的却很少。
施罗德;因为很多人在投资时,会受到情绪的干扰。这是运用‘价值投资’的大忌。
《新周刊》:巴菲特通常只会购买自己熟知产业的股票,但他去年购买了中国比亚迪公司的股份,这好像有悖于他的投资原则。
施罗德:在入股比亚迪的问题上,巴菲特听从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芒格的建议。芒格对能源业非常了解,他很看好对这支股票所做的投资。当时,他们还展示了一辆比亚迪的节能车。车是由一位比亚迪的高管开出来的,巴菲特的一位朋友坐在车里。芒格对比亚迪公司评价很高,他认为,这家中国公司的老总王传福是一位爱迪生加杰克・韦尔奇式的人物――他既能解决科技问题,也能处理其他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正因为有了芒格的支持,巴菲特才下定决心购入了比亚迪10%的股份。不过,他是否会像持有四年再抛售中石油一般对待比亚迪,没人知道。
《新周刊》:中国经济也处在转型期,巴菲特会把钱投在中国哪些行业?
施罗德:巴菲特一直认为,中国是最重要的、值得投资的国家。中国有很好的教育体系。而且有一批科技企业在成长。所以巴菲特相信,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前景非常好,科技类公司的股票前景也会非常好。
《新周刊》:那你个人的看法和巴菲特一致吗?
施罗德:我比较谨慎一点。尽管2009年年初,中国股市曾回升了48%,但是如果在短期内,股市上涨过快,投资者要小心谨慎。最终投资者应该观察的是个股价值,而不是整个股票市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