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2003年迎来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当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其它就业困难群体交织在一起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积极引导他们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适应社会就业需要显得既迫切又必要。

一、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

(一)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恢复乏力,欧债危机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影响我国低端产品出口,连高端产品也深受其累,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发达国家受就业压力影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国内,我国人力资源成本近几年快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报酬期望值升高,区域用工成本差距缩小,客观上加大贵阳市就业压力。就业总体压力加大,必然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无论从产业还是生产技术都不太高,因此,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呈加剧趋势。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631万、660万、680万、700万,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往年一直做校招计划的企业今年仍会继续,只是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仅是去年的80%。尤其是校园招聘计划的主力军多为外企,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量自然缩水[1]。过剩的就业人数,紧缺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2]。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抑制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四是企业效益下滑,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3]。这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竞争态势,再加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出现了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的局面,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

一是高校毕业生量的变化,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持续增长,到2012年底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68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这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也延缓了新增劳动力参加工作的时间,减轻了因国企改革等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分别为611万、631万、660万、680万、700万,近期还会继续增长,而社会需求却很难实现同步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二是高校毕业生学非所用问题突出。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学校大量增加,学生培养方向设置重复;另一方面是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脱节,而专业设置规定较严,审批程序也复杂,调整权力在教育行政部门,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事的工作非本专业的超过一半,据《人力资源蓝皮书》(2011-2012)统计,只有约六成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相关。在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毕业半年后的工作与自已的职业期待不符合,更谈不上高质量就业,也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应试教育的痕迹过深,动手能力和技能能力培养缺失,毕业后不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

(三)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与职业技术类毕业生缺乏就业比较优势的要求

一是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高校快速发展中,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技术院校和中专、技校,他们的培养方向和目的很明确,就是根据市场就业需求,甚至直接采取订单式培养,所以他们的就业率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是实践能力弱,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技能。而职业技术类的学生,他们的实操时间不仅纳入教学大纲,有些实操还超过50%,这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无法相比的。

三是就业期望值定位不准。作为高校毕业生追求体面劳动,希望得到一个单位名声好、发展前景广、工作稳定、收入和福利较好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些单位主要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大中型国有企业。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9.85%的毕业生将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25.80%的毕业生将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15.20%的毕业生将政府机关作为首选,还有10.32%的毕业生将合资企业视为首选,四者合计超过80%。而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分别选择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从目前市场的分析来看,这些单位的用人规模在人力资源市场所占比重已不到30%,高校毕业有80%以上的人在不足30%的就业空间去扎堆,错位的机率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而职业技术类的毕业,他们的就业定位首先就是企业,他们学的专业就是到生产、经营、服务一线,期望值与现实基本合拍,这对稳定就业,发挥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四)从就业市场反映高校毕业生期望值下降看要求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高校毕业生己将到企业就业作为求职首选,超过高校毕业生总数的80%;据报载,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看,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5537.5元,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降到3683.6元[4];从就业地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到贫困地区就业。大学生期望值的下降说明择业观念的转变,这是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迫使高校毕业生降低期望值的结果。

(五)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看要求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

随着社会就业制度的变迁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出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是就业类型的扩大。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或参军入伍等。二是就业地域的拓展。以往很多大学生在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或大城市。三是就业途径增加。以往就业途径主要是单一的有岗位就业,现在就业途径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出国族等。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赖性”也大大减轻,就业观念、就业空间等呈现出多元性。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就业观念的转变,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人格魅力及素质修养。当然,这种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目前而言,转变的规模还很小。

二、当代高校毕业生需要科学的择业观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产生。择业观对人才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直接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并通过职业选择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现阶段就业并不完全是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

(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应摆正心态。高校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期望不要太高,即使不如意,也应看作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千万不要抱着我是大学生,我是人才的想法,就应该得到多么高的待遇,简单地将待遇水平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这样很容易走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二是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较大。要通过各种渠道,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的相关帮扶政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主动推销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后管理”的就业观念。

(二)以务实的行动自主择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当代大学生已深刻意识到“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铁饭碗”已不再适用于当今形势,“主动择业”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择业主流。就目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一是部分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他们的人力资源甄选知识和技术缺乏,由此提供的需求信息模糊,求职者难以判断,用人单位操作空间大;二是用人单位用人信息不公开,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直接采取内部招录形式;三是就业机会不公平,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制订限制性条件,特别是在用人自主的企业,保证就业机会公平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四是高校毕业生靠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信息的比例较高,这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育非常不利。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层面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毕业生能理性看待,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参与市场的就业竞争,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选择的基础上,主动推销自己,充分表现出自我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样的择业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环境当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三)以素质的提升适应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是因为目前由于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必须在加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适应能力上下功夫;二是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动手能力,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经验的需要;三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有利于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扩大适应性,提升竞争力。

(四)以开拓的精神自谋职业

高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来抓,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目前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也要有利于锻炼干部;既要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又要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要促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难事为好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3]胡瑞年.《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4]温薷,申志民.大学生期望月薪两年降两千.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