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不仅体现着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社会性、民主性、现实性与必要性,而且体现着“民治、民有、民享”的理念。现有文献研究大多数以大城市的宜居为案例,缺乏对中小城市进行分析,指导意义也较为缺乏。本文以福建省仙游县县城为例,构建了社区文明度、生活便宜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等四大类评价指标,通过大规模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从仙游各个指标来看是个较宜居城市,最具宜居性的是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影响仙游宜居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新鲜的空气、良好的绿化和洁净的饮水;文章提出措施包括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提供强而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宜居;实证研究;评价;仙游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城市问题,如绿色空间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垃圾剧增、空气污染、水源短缺等,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品质。公众参与宜居城市规划不仅大大增加了实施规划的可能性,还有利于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正确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以人为本”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因此宜居性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主题,也是城市规划学科较长时期以来高度重视的学术问题,是直接决定城市未来总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一、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宜居”两字从字面上理解,宜者义也,也即公义、公道;居者,住也。所谓的宜居城市,就是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舒适、和谐、各得其所。目前“宜居城市”权威的概念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国外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的关注最早源于居住环境问题。早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旨在追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城市功能[1]。某种程度上说,“田园城市”即是后来宜居城市的思想渊源。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4个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理念[2]。“城市宜居性”这一概念最早源于David L.Smith的《宜居与城市规划》中,主要从物质和环境角度进行了定义。2003年《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介绍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又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3]。Vanessa Timmer和Dr.Nola-Kate Seymoar、Douglass M.等对宜居城市的概念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4]。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国外一些学者的重视。其中,E.Salzano认为宜居城市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尊重我们的后代[5]。D.Hahlweg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有健康的生活,便捷的交通,对孩子和老人来说很安全,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的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6]。A.Palej认为宜居城市是社会组织元素能够被保存和更新的城市。P. Evans认为宜居性主要有两面,即宜居性和生态可持续性[7]。

与国外相比较,目前我国对宜居城市的认识和研究水平依然很低,主要集中在宜居城市的概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吴良镛院士等于1993年提出“人居环境科学”,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杨保军是国内最早提出宜居城市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宜居是个动态的、不断丰富的过程,要设定标准的话也应该是动态的[9]。2004年,在北京市城市总规划(2004-2020)中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定位[10]。学者李丽萍、张文忠等也对宜居城市进行了不同的定义[11、12]。

国内有关“宜居”的评价指标体系众多。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为2007年颁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提到的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等6个方面。但是不同学者根据相关的科学依据和自身的感受的不同也提出了不同的指标[13-16](如表1)。总之,罗亚蒙等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将当今以居为中心的城市宜居理念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17]。

虽然我国的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才刚刚起步,但是综合众多国内外的经验大体可知:优美的环境、完备的物质基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控制机制和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等,这些都是宜居城市所必须具备的,而莆田仙游大体能够满足这些基本条件。本文所指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18]。

二、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仙游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季风明显等五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16℃至21℃之间,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十分适合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仙游山灵水秀,文化发达,名人辈出。仙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等为居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文明高效的系列服务窗口和服务制度。以上条件都为建

设宜居仙游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二)数据来源

为了改善仙游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2011年5月把仙游县本地居民,同时在一定比例上对莆田、福建省内其他地区来仙游旅游、探亲访友、经商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表2),在城区、汽车站、旅游景区、政府部门等进行问卷的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共完成有效样本928个,约占仙游县总人口100.2万的万分之九,问卷涉及居住品质、公共设施、交通出行、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社会安全等六个大项的33项指标的满意程度、存在问题以及对宜居仙游建设的建议等内容。

(三)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住区是城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住区条件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评价一个社区的宜居性,需要建立宜居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算宜居指数。为了从既全面又便于操作反映宜居社区的内涵,本文主要从社区文明度、生活便宜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四个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表述(表3)。

2.权重值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指标理想值选取:在评价分析过程中,除了具体的统计数据外,其他数据需要通过抽样调查获取。一般抽样调查用5分值法,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等分来衡量各相关指标。本次评价主要依据其相应的重要程度赋予权重值,总分为100分。

三、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仙游宜居社区的总分为73.37分,其中,社会文明度为17.46分,占该满分的75.9%(满分23分)。 社会文明是是百姓安居的重要条件,政通人和、民族亲善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仙游的教育事业与人们的基本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整体社会文明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生活便宜度为16.56分,占该项满分的59.1%。生活便宜度的研究是宜居社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居民的出行、购物、就学、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住房和就医等方面生活方便性程度以及城市在商业、文化娱乐、休闲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配置和相应的服务状况。目前,仙游的生活方便度正在逐步提高,交通系统也正在逐步加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也在建设当中。但是,许多居住社区内部交通和与交通主干线衔接方面还不通畅,居民满意度不高。

环境优美度为23.12,占该项满分的77.0%。仙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环境优美,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但是,从宜居社区建设对空间环境绿化的高标准要求来看,仙游县社区的绿化面积还不是很高,尤其是乡镇居住区的绿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共安全度为16.25,占该项满分的85.5%。居住区的公共安全度是衡量城镇政府预防、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并导致群体性生命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重要指标。城镇政府预防机制较好、应对能力较强,则反映城镇居住区的公共安全度较高。仙游的安全度满意度较高,表示社会比较稳定,公共安全性良好,城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这与仙游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关。

从各指标得分的情况不难看出,宜居仙游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相对稳定的社会形势、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建设宜居社区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社区生活便宜度不高,影响居民的居住生活满意度。为此,改善住区交通条件,配套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下一步居住区规划的重点之一。

四、影响因子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影响宜居因素

在居民关于宜居仙游建设最重要因素的调查中,前3位重要因素是新鲜的空气13.1%、良好的绿化11.9%、洁净的饮水11.2%,此外良好的社会治安8.5%、整洁的街区8.5%、良好的公共交通8.3%、方便的购物医疗和上学7.9%、良好的住房条件7.7%(表4),都被认为是宜居仙游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建设宜居仙游,首要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空气、绿化、饮水的改善;此外,还有居民生活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整洁的街区、公共交通和方便的购物医疗和上学等方面的改善。因此在建设更加宜居的仙游时,就需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建设和改善,在资金的安排和政策上面进行倾斜和侧重。

(二)宜居仙游建设存在最大的问题调查结果

如图所示,宜居仙游建设存在最大的问题,从高到低排列为经济发展32.2%、社会文明22.3%、环境保护18.8%、公共安全10.6%、生活便利9.4%(表5)。因此在建设宜居仙游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以上方面的建设,将仙游打造成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适宜旅游、适宜创业、适宜修养、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

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中要密切地关注城市安全、舒适、健康、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脉络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合理和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但是,宜居城市的建立不仅仅是阶段性的目标,更是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必须构建长期有效地规划和实施机制。

五、研究意义和措施

(一)研究意义

1.落实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确保人人享受有适当住房的条件;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创建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

2.促进仙游和谐社会的迅速发展,能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与住房供给量的主要社会矛盾,保证仙游县城市更新的主要问题得以解决,将促进仙游快速城镇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3.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增加社会的公平性,实现缩小各区域间的差距,增强社会的均衡性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全面梳理和调整公共政策,在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宜居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城市中的不利于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全民共享、城市更新平稳推进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调整其中的公共政策。

(二)政策和措施

1.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措施来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在住房与旧区改造方面,提出住房建设与管理政策,以保障宜居水平,调控人口规模为目标的年度新建和改造住房计划;制定城市更新促进条例,以积极推进并创造条件逐步进行旧区改造;并促进政府财政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倾斜趋势,加快其发展与完善。

2.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仙游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台风和防洪、防汛,增加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拆迁管理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重点案件的督查力度,依法严肃查处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规范拆迁实施行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进一步增加和完善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及休闲娱乐设施,在主要居民点增加体育健身设施,考虑增加老年人活动中心,由政府牵头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和运作老年人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和孤儿院;对全县卫生站的状况进行调研,然后制定方案,统筹城乡的卫生服务站,提高卫生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进一步的完善和增加体育健身和休闲设施,增加体育场馆的健身设备,将公共体育场馆向全县居民进行免费开放,提高利用率,从而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服务。

4.提供强而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切实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仙游县要不断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建设。把廉租住房建设工作纳入县政府“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按照“集中新建、分点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旧村改造,采取集中新建等方式,严格建设标准,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快全县的廉租房建设力度,形成了多方联动、密切协作,合力加快廉租住房建设的工作局面。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改善居住品质方面,政府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要加大对住房质量和面积的关注,通过项目的报批、审批和最后的验收等方式和途径,加大对城市住房质量和面积的监管力度;同时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尽量保障“一户一房”的地步。健全各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协同有关部门采取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实行综合调控。

六、研究结论

根据调研来看,仙游是个适合宜居的城市,而在建设过程中新鲜的空气、良好的绿化和洁净的饮水是影响其宜居性的三大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环境保护是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从仙游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建设宜居城市为主,生态旅游经济区则是以宜居为辅。总之,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我国现在正从温饱型走向生活质量型的转变,宜居将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由改善居住环境到提升生活质量,进而由提升生活质量到关注可持续发展,再发展到由关注可持续发展到重视社会公平,这一过程是中国城市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1):35-48.

[2]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J].地理科学,2007,127 (1):17-23.

[3]Cities PLUS,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The Long - 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EB/OL].http://www.wd.gc.ca/ced/wuf / livable/default_e.asp,2003.

[4]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E.Salzano.“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in Lennard,S,H,SvonUngern-Sternberg,H,L,Lennard,eds.Making Cities Livable[C].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California,USA: Gondolier Press,1997.

[6]D.Hahlweg.“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in Lennard,S,H,Svon Ungern- Sternberg,H,L,Lennard,eds.Making Cities Livable [C].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California,USA: Gondolier Press,1997.

[7]P.Evans.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 [M]. California,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2002.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9]牛建宏,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23期,中国经济论坛,人民网联合主办.

[10]赵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76~79.

[11]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3):54~58.

[12]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0~34.

[13]顾文选.构建和谐城市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p19-21) .

[14]周志田,王海燕等.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 - 30.

[15]张文新,王蓉.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7,14(2):115 - 120.

[16]尹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宜居城市建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 (5) : 3033.

[17]罗亚蒙.宜居城市应具备哪些条件[J].科学决策,2006,(12)(p5-7) .

[18]安光义.人居环境科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9]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0]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 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6):342-357.

[21]周志田.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