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材“二次开发”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有效教学的教材“二次开发”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以《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应该研读课标,整体化梳理教材架构,拓展其跨度;应该研读教材,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发掘其深度;应该研读教材,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增加其的厚度;应该关注课堂,精细化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其的精度。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中,只有做到了这“四度”操作适切,才能算是准确解读教材和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

【关键词】 教材二次开发;课程标准;教材解读;教学实践;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125-03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配套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删减、调整与加工,合理选用可开发的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重构,其立足于教师自己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直接指向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并使之“校本化”的过程。它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取舍和诠释,使原有的教材更适合具体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巩固。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二次开发”进行了一些新的有益的尝试。

一、研读课标,整体化梳理教材架构,拓展教材“二次开发”的跨度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是“例子”。通过对课标与教材的研读,笔者发现《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这两个单元中每一框题的内容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依据这种认识,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上采用了类似模式化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得出认识区域的几个基本着眼点,让学生顺着这几个点来阅读教材,进而掌握基本知识点,疑难部分或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学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第三、第四单元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何乐而不为呢?

基本着眼点如下:

位置:大洲; 濒临水域 ;方位 ;半球位置

自然环境: 地形 ;气候(类型 、特点) 水文;(河湖) ;土壤 ; 纬度带(光照 、热量)

人文环境:人种 ;语言 ;宗教 ;国家类型

生产生活: 从事行业 ;农作物 ;衣食住行; 文化 ;民风习俗; 精神生活

如《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内容,在上课时就按照这个公式来进行,如湄公河平原处在哪个大洲?这一区域濒临的大海和大洋有哪些?处在大洲的哪个方位?这一区域处在哪个半球(东或西、南或北)?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类型 特点)、水文(河湖)、土壤 、纬度带(光照 热量)各是怎样的?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属于什么人种?居民大多信仰什么宗教?这一区域的几个国家属于什么类型?这一区域的人们从事行业?农作物是什么?衣食住行的情况怎样?文化、民风习俗、精神生活的情况怎样?

教材编者在教材每一单元和每一课前边都用非常简洁的综述性话语交代了每个单元和每课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和本单元、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内容的使用这些内容,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所学知识的整体构架的把握。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教学有了基本的着眼点,教师对教材框架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效地拓展了教材“二次开发”的跨度,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实效性。

二、研读教材,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发掘教材“二次开发”的深度

研读教材是对教材进行 “二次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整体上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才可能做到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并且和文字密切配合,很多地方使用“阅读卡”做了延伸,实现了图文结合,体现学科特色,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彰显“学材”特征,便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于脑海中建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自学。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材第6页图1-6中的常用图例与教材115页给出的水库、瀑图例布不一致;教材47页图2-43、2-44、2-45宗教建筑景观图片分别代表世界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要是能直接标明这三处景观是什么地方的宗教建筑,叫什么名字,则效果可能会更好;教材84页最后的图片文字说明过于笼统,直接指明是阿联酋的迪拜会更好;教材99页图4-13的正确的名字是胜利女神像,教材上印的名字是“自由女神像”,这是一处明显的错误等等。

此外,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两条:1-2-8 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按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共需要18个课时,这样的教材内容与课时容量编排是否合理呢?

通过研读教材,使笔者对教材中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判断,这有助于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这一最主要的“学材”内容进行批判化使用,进一步合理发掘教材“二次开发”的深度,以期更符合教学实际,发挥教材“二次开发”的最大效用。

三、研读教材,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增加教材“二次开发”的厚度

教材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必然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相应地补充知识,合理地修复教材罅隙,为教学过程顺畅铺好路。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顺畅地形成清晰的逻辑体系,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巩固。

如在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补充以下内容: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出境后称为湄公河,这条河流依次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

在进行《现代化的牧场》的教学时,可以补充澳大利亚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人们过定居的生活;处在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如桉树、鸭嘴兽、袋鼠、考拉熊等;是英联邦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这样做,补充了感性知识,增强了趣味性。这样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适当补充内容,能切实增加教材“二次开发”厚度。

四、关注课堂,精细化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材“二次开发”的精度

我们的教学还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精细化地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材开发的精度,就成为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学习《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课堂上让学生在教材18页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绘制完成,而一部分学生还弄不明白时,采用“兵教兵”的形式,也不失为“先富带动后富”的好方法。

在《逐水草而居》教学时,一幅马赛人正在烧烤牛肉的图片比起教材上的文字更能让学生记住马赛人的食物来源。《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一课,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作业本61页中华盛顿的气候和地形材料,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华盛顿优越的地理环境,这样既有效地进行了教学,又完成了作业,同时还复习了前边学习的基础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在《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数一数教材112页上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有几个,得出莫斯科是“千顶之城”的结论;一幅皑皑白雪的莫斯科红场图片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莫斯科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精细化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则材料的处理都恰到好处,也就是说教材“二次开发”的精度准确,让学生印象深刻,这必然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只有做到在拓展跨度、发掘深度、增加厚度、提高精度这“四度”上操作适切,才能真正算是准确解读教材和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不妨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2).

[2]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3] 郭瑞.二次开发:让教材走向生本[N].中国教师报.2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