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美感的训练和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美感训练,影响到舞蹈作品表演的完整性。美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对美要有充分的认识后,才能从动作中体现美感。
[关键词]
中国民间舞“一个民族或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传承,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起到训练学生身体机能,激发学生表演情绪的作用,达到解放肢体、加强身体韵律感的训练目的。“舞蹈美感在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美学中是与舞蹈美同样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因为舞蹈美感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都离不开舞蹈美感”。因此,民间舞教学过程注重美感的养成训练,是基本表现力的训练,也是一种美的展现。
一、 对民间舞美感的认识和培养
民间舞教学初期,首先进行单一动律、动作或者短句练习,学生掌握后进行动作整合练习;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才要求动作美感。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与现阶段高等学校舞蹈教学不符。在学生完全掌握动作之后再加入情感的表现不免有“假”表演的成分,而非发自内心美的感情。而民间舞源于劳动人民喜庆下的舞蹈,应还原民间舞最初的表现初衷,表演是为抒发表达自身情感而舞蹈。
教学中应体现为,学习一个民族舞蹈前,先传达本民族特有生活习惯与风俗美的认同方法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动作前了解后,教师逐渐启发学生想象,在训练中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动作自然在举手投足间包含美与思想,易于感受和理解。学生自觉通过意识、意念和感觉支配动作,不再盲目机械、毫无情感的动作重复。
舞蹈美感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感觉器官对舞蹈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的审美过程中产生赏心悦目、怡情悦性和精神满足后,引起的愉悦和欢乐。即学生的舞蹈美感是通过了解和完成舞蹈动作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舞蹈美感可使舞者心理上愉悦,并充分地表现舞蹈的艺术力和感染力。舞蹈美感是审美、创作与欣赏的基础。只有理解后,才能真正把握该民族的风格特征,达到理想舞蹈效果。此种训练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潜力。
二、 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衔接
民间舞是“美与情”的学习。在学与练中形成美的意识,既要懂美,更要会美。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各具特色,如何表现各少数民族的美,是课堂教学重点。如藏族舞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藏族特有的生活状态及特点。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服饰多为长袖、宽腰、长袍,对上身产生束缚,所以藏族舞蹈中,膝部关节得到解放,出现多种动律,配合上肢多前倾或倾斜的体态,形成藏族特有体态特征及审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膝部关节颤膝动律、颤动律、顿颤动律的练习,体会在颤动律中藏族舞蹈的独特美感。让学生从简单动作着手将每个动作都融入美感,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美。加上想象和美感,重复的动作不再简单乏味。在进入课堂时就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便是舞台。想象、认识、理解美,同时也是在学习舞台表演。长久以往,学生就会自发地通过意识与认识和感觉来支配动作,不再是盲目地进行动作的机械重复。
三、 训练方法及存在问题
舞蹈专业学生接受民间舞蹈教育在动作组合及传统组合,有固定程式的规范动作,对于学生的肢体技能、风格训练十分重要,但又将学生圈在程式化教材中。笔者认为,在现有教材训练基础上,应配合课堂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民间去体验民间舞。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让民间舞回归民间,从民间生活中吸取舞蹈养料,将真正的民间舞与课堂组合融为一体。“美的创造需要美的感知,去感觉和发现”。因此,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与民间舞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展现美感意识。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启发与训练方式,具体训练方法还存在些许问题,如美感如何正确的表达与传递;民族特色的表达与展现。在以后教学中将不断摸索,为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