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言我语:暴雨后的深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言我语:暴雨后的深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后总结“7·21”特大暴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的原因,有三:无法抗衡和避免的暴雨灾害、市政部门失职(市政建设不完善,预警、救援不及时)及市民在灾难面前缺乏必备的自救意识。其中市政相关部门首当其冲,被指排水设施落后、预警救援不及时,受到国内外媒体及公众的诘难。

排水系统的落后是导致内涝严重的直接原因,这是毋庸置疑的。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两大类。其中,雨水排水系统由小区排水管线、道路排水支干线系统、排水河道支干流系统组成。北京市水务局工程师马丰斌曾在《北京水务》2009年第5期撰文称,北京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排水标准不足,设施老化;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

既然一早就知道了问题的症结,为什么一直没有改进的行动?缺少财政支持还是重视性不够?

光明网说“地下排水系统的赢弱,更多来自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地下意识’的赢弱。”

环球时报说:“现在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投入热情已经不如纳税人高……防灾有可能‘白防’,而且防得越好,越像是‘白防’。”

联合早报说:“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严重滞后,并非是技术条件与制度法律问题,而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前十年,在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及房地产暴利的冲动中,中国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少城市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市扩张也更是迅速,随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更是一波大干一波。但是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却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相比严重滞后。”

凤凰网说:“城市是因为人而存在,城市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因为‘人’而打造。从高楼大厦找发展的差距,一直是一些城市管理者紧盯的目标,但是只注重经济增速和‘面子’的城市发展定位,损害的会是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和维护。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细节管理,没有未雨绸缪的安全防范,如何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

然而这场暴雨考验的不仅是地下排水系统,更是对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检验。地下排水固然是内涝严重的元凶,但如果防御措施有效及时的话,凭着那么多高科技,人们在这61年难得一见的暴雨面前并非就是束手待毙。

光明网说:“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方面工作的疏漏意味着政府未能尽到事前预防的责任,交通疏导等各项应急措施的不力意味着政府没有很好履行事中回应的责任。”

凤凰网说:“华丽光鲜表面的背后却是污浊的心,这样的城市浮于表面,根基不牢。城市,是用来做什么的,不是用来规划的,不是用来发展经济的,而是让普通人能够便利地生活,能够尊重环境生态与人文生态。雨中看‘海’并不浪漫,只有让普通人享受城市里的生活才能制造出真正的浪漫。毕竟,只有生活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北京市气象部门从7月20日开始就预警,先后蓝色、黄色、橙色暴雨预警,然而一方面很多市民并不了解颜色所代表的含义,更不知道相对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预警都是在京城的报纸、广播、电视上,正值周末,很多市民没有注意到。有差距就有对比。有网友在微博中写到:去年纽约百年不遇飓风,开始前几天新闻就铺天盖地,让市民屯水屯粮备收音机,划分区域强制撤离到政府的避难所。周五六日纽交所关,地铁关,查信息打311紧急情况打911求救,每隔几小时市长开新闻会公布最新动向。纽约市警察局备皮艇直升机,满街的警车随手就招。你想要的防灾知识,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都有。

针对北京气象局在这次暴雨中“孱弱”的表现:

凤凰网说:“只有预警没有传播等于没有预警,对于北京的基础设施及排水能力以及异常降雨,其背后的气象因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政府都应该对公众有个解释和说明,阐释应对措施的经济代价、成本等,专家学者也应该参与。”

东方早报说:“纸上预案变为现实中的抗灾能力并非易事,不少关节点还存在着‘接触不良’。”

新京报说:“在这次暴雨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本来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放弃了全网群发短信这一最高效的告知手段,为其工作留下明显的硬伤。”

广渠门下溺亡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人们灾难面前我们的自救知识是何其贫乏。生活变化无常,谁也不知道将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当没有外援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是病急乱投医与生还机会失之交臂,还是镇定下来运用一切知识和手边的工具自我营救?国内外的经验已经无数次证明,当灾害来临时,当事者第一时间的自救,是最有效避免伤亡的方式。

暴雨过后,公众对如何自救展开了激烈讨论,某些必备的救生工具也出现热销。据某网站统计,自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之后,安全锤销量同比增长598%,搜索量同比上涨1712%,其中北京购买者最多,三天内购买安全锤的高达1080人,有人一气买了5把安全锤;电筒逃生绳也成为热门商品。于此同时,不少自救方法在网络上热传,有网友自己拍摄的视频,也有记者的验证。

新华网说:“这些现象表明暴雨激发了公众的安全和自救意识,这固然是吃一堑长一智,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安全意识与其说是对安全重视的提升,不如说是一种应激性的反应,离成为行为习惯仍有一段距离……安全意识,只有持久才有意义,那些痛感与不幸,只有被时刻铭记才会彰显价值。而公众安全意识的提升,既需要公众的自觉,更需要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公共决策中,从自身提升危机意识,长远规划,主动行动,引导提升民众的危机和安全意识。”

荆楚网说:“被技术和科技所统治的世界曾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量化性的依赖,因为有了高科技,我们不再害怕自然灾害;因为有了卫星,我们便以为能够掌握降水的最具体和细节的信息。北京暴雨击碎了这个技术化崇拜的梦想,让我们回到一个真实的被自然包围和左右的情境中,原来最常见的暴雨也会摧毁一个最先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淘宝或者其他电子商务网站上救生设备的火爆销售是重新拾起居安思危思维的开始,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真正希望的是这种思维常态化。”

政府该反思什么

有的人说,是灾难后的反思与重视推动了政策的进步。情况的改善。许多案例都证实了这一观点。例如2001年12月北京的大雪,全城交通瘫痪,很多人甚至步行一夜才到家。自那儿之后,北京建立了全面的降雪应急预案,类同的状况也没有再次发生;汶川大地震推动了地震的应急救援措施……

京华时报说:“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在于从正视错误中找到正确的办法,在反思中实现科学的工作,从教训中开辟进步的道路。这是我们在发展进程中所应建树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舍此别无他途。”

凤凰网说:“我们只能期望这样的代价付出得越小越好。”

人民网说:“面对极端天气,我们既不可心存侥幸,也不能借口托辞,更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极端天气渐有常态化的倾向,这对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也是对其发展观念和执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唯有变被动抵御为主动防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合力,以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式来应对,才能避免‘极端天气’酿成‘极端灾害’。”冰冷的雨水火热的心

正如有的文章所说,在这场“突如其来”灾难中,最闪光的是人民。他们开着私家车接送数千困于机场的乘客,他们敞开大门免费给无法回家、无处避雨的路人提供住宿,他们站在水中,提醒过往车辆路边的无盖下水道,他们协助交警解救困于深水中的车辆,他们用微博相互传递雨况、路况、求救信息……与此相对的,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站不顾车主安全照收不误;因泡水抛锚路边的车辆照开罚单;没有一个公共场所为被困群众提供暂避场所……

北京晨报说:“我们的社会仿佛突然长大了,大家争相伸出自己的手,那道让人冷漠、疏远、防备、陌生的墙,此时此刻,竞悄然崩塌。”

钱江晚报说:“无关平姓甚名谁,无关乎你是否曾经为生计有过京骂甚至动过拳头,无关乎你是否拉风的宝马车主富二代……所有在雨中伸出手来拉人一把的,都不比有名有姓的英雄逊色。”

人民日报说:“网友们通过微博了解雨情和路况信息,进而变成了解灾情。当求救信息被一次次转发,微博成为人们互相救助、彼此温暖的平台,传递出无限的正能量。”

环球时报说:“大雨暴露北京的细节缺位。”

新华网说:“在61年来最强的暴雨中,北京的干部群众通过自身行动反映出符合时代呼唤的‘最美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永远珍藏。”

新京报说“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不是一群人凭着道德优越感,对另一群人发起批判,而是,应该更深入地追问,为什么同样在一片暴雨之中,人们的表现会如此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