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银企信用与企业信用的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银企信用与企业信用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从结构、运营机制、载体等相关方面,对银企信用与企业信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得出,银企信用与企业信用在上述各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企业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思想及方法。

[关键词] 银企信用 企业信用 比较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商业信用与银企信用管理,是在借鉴国外的相关领域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中逐步探索并成长起来的。不难发现,对信用的分析主要基于银行金融性信贷研究的基础上,银企信贷信用因其影响的普遍性及重要性,获得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企业商业信用与银企信用并未作详细的划分。

然而,因为在系统构成上有所不同,银行信贷所产生的信用与企业运用的商业信用运作特点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不少学者已经感受到这种不同而做出了一定的思考与分析。如“自信用”与“他信用”的提出,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应同时考虑等等。刘光明在其著作《企业信用》中,也提到了企业信用与银行提供的信用有所不同。

文章对银企信用和企业商业信用做了一个比较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企业商业信用,以及进一步发展有针对性的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提供参考。

一、对两个信用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1.银企信用研究发展

我国银企信用体系由信贷信用和银行自身信用构成有机联系,银企信贷信用是整个银企信用体系的大前方,属于外部的信用风险,针对银行面临的外部信用风险管理中,为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各种信用判别及评级的思想及方法得到了相当丰富的发展,目前,学者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将模糊数学、神经元、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运用到了银行的信贷系统中,各种评价指标体系也百花齐放。

作为整个信用大体系的后方,银行的自身运营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内部系统的稳定与安全成为了研究及管理的重点,系统和动态成为现今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如何应对不同的风险,保障银行的稳定运行,学者们各抒己见。通过学习并消化吸收银行微观经济学、银行功能理论、银行竞争理论、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银行监管理论,以及金融稳定理论,为银行的内部运营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新的《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在原协议的基础上,强调了银行个体对其资本充足率进行个性分析,不难看出,动态、系统地思考整个信用系统的思想得到了加强。

2.企业商业信用研究发展

我国对企业商业信用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商业信用的运用得到了发展,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90年代中期,在认识到企业应该对商业信用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对企业商业信用的有效运用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合理运用商业信用融资、合理运用银行及商业信用负债经营、推动商业信用票据化等观点揭开了商业信用运用的面纱,推动企业运营向商业信用的深层运用探索。90年代后期,财务结构、资本构成与商业信用风险的研究成为对商业信用分析的关注点,动态调整、合理控制商业信用规模成为新的对策建议,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新的理论引入到了信用分析中,此时的研究建立在银行信用的研究成果之上,关注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方面。

世纪之交,由于国有企业的转轨及改制,逃废银行债务成为一种不良现象,电子商务等新兴的商业模式的兴起,市场运作节奏的加快,也给商业信用的运用带来了新的思考。神经网络、模糊算法等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被引入到商业信用的管理中来,此时,对信用的建设的看法已经由企业个体开始拓展到政府、社会等大系统的协调上。此时,已经有部分学者感觉到,银行信用与企业商业信用有相当的差别,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中,应当把应付账款纳入独立的商业信用管理体系中来。

不难发现,企业商业信用管理在沿用银企信用管理思想及原则,采用的信用评价决策指标也同出一辙,没有系统的针对企业商业信用运作机制进行研究。

二、两个信用系统的比较分析

1.基本构成框架比较

(1)银企信用的基本框架。银行在提供信用的时候,主要是担负了授信方的角色,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其受信角色被弱化。只要符合基本的一般性信贷条件,各个行业都能够在银行的信贷系统中建立信贷关系,产生银企信用。因此可以得出,银企信用的框架体系中,银行是作为一个平台在发挥着作用,其架构体系是一个单层单侧并行式架构。

(2)企业商业信用的基本框架。企业是因为与前后向企业发生贸易往来,并采用赊销进行商业运作而产生商业信用的,企业的商业信用是因为价值链的作用而产生和衔接在一起的。从结构上看,企业商业信用范围相对集中,无法与银行的信贷范围相提并论。绝大多数企业不仅承担了授信人的角色,还同时扮演着受信人的角色。不难得出,对单个企业而言,这种架构情形下的企业商业信用可以看成是单层双侧并行或串行的,对整个价值链而言,则是多层双侧并行或串行的。

2.运营机制比较

银企信用是一种投资运营机制,银行作为投资方,企业作为受信方。每个契约信用只针对单个企业起作用,是独立的并行运营机制,银行作为信用主体,相对而言只有适应机制作用。个别行业性的市场波动,都会给银行带来局部的信用风险,但是,整体性的运营结果,是银行不受个别市场的波动左右,外部风险中,只有整体性的宏观经济系统风险,才会给银行带来显著影响。如果消除系统性的影响,其风险分布特点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影响特征。

企业间的信用既有投资作用,又有筹资作用,在运营的时候,每个契约将会因为企业载体的作用,向价值链的上游传递,是一种关联性的运营机制,既有适应机制作用,又有传导机制作用。行业性市场的波动,对于企业的商业信用而言,不是本行业的波动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否则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影响特征。

这两种结构的不同,造成其关注的焦点一是集中在相对统一的一侧,想要实现结构的稳定和系统均衡,只需要对这一侧的相关细节取得良好的管理就能够达到目的。而企业信用结构,不仅需要各自关注两个方面的稳定和均衡,还由于这两个方面在企业的商业再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输入输出角色, 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协调。

3.管理重点及影响比较

从管理的重点来看,目前银行自身的信用由国家提供,银行更多地关注于受信方的信用状况而不用顾虑自身的信用状况,作为企业对商业信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商业信用受信方的状态,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信用状态来调整企业的信用体系运营。

从运营结果的影响来看,银企之间的信用运营结果只影响银行与企业,不会对第三方产生影响。而企业之间的信用运营结果由于传递机制的存在,将会向两端漫延。

4.信用载体比较

从信用的载体来看,银企间的信用载体是资金,发生和结束信用关系都是以资金的结算来完成的。而企业间的信用关系载体并不局限于资金,在价值链运营的过程中,作为价值载体和实现物的商品,也承担了信用载体的角色。所以,企业间发生信用关系的载体除了资金之外,还有实物商品,这也给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变化。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银企间的信用与企业间的信用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将银企信用的管理思想及方法沿用到企业间的信用管理,必然需要进行调整。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得出,银企间的信用与企业间的信用有着较大的区别,带来的运作机制及影响等等都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信用运营机制及管理方法。在企业商业信用应用广泛的今天,系统化思维、博弈论、网络化研究视角等等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也有效地拓展了企业间信用的研究。本文对这两种信用形式的对比分析,力图为发展企业信用管理提供参考,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轨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锴:商业信用与电子商务[J].经济学家,2003,6,123~125

[2]黄瑞芬:基于商业信用谈保障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J],上海金融,1999,12,33~34

[3]刘光明,企业信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北京,2003;

[4]梁世栋郭方兆本:随机违约强度下的信用风险期限结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8,74-79

[5]钟田丽陈静高源:中小企业利用商业信用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评论,2006,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