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的效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的效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大学生高层就业,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受到高等教育,国家出台越来越多的资助政策,不断增强对困难学生资助的金额和力度。然而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现实的操作程序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资助不能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学生,且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放在日常的资助管理中,应坚持在对学生的成人育人方面有所加强,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育人;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保障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机制合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出台了相应资助政策及采取了多种措施,目前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在对贫困生的资助中,目前的重心还是放在对他们的经济补助上,但是其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教育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高校要提高学生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健全实施机制,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1、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要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受资助的学生在国家助学金等无偿资助中出现依赖心理,滋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1]。在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环节中,出现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填写家庭收入时虚报数据或贫困证明造假。有的同学出于自卑心理隐瞒家庭的实际情况,拒绝接受资助。有的毕业生离校后没有约束力,在生源地贷款上也存在还款不及时不到位,缺乏诚信。

2、资助政策倾向性的偏差造成矛盾

有的高校将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概念混淆,在评比中代入主观情感将天平倾向于经济困难学生,这让学业优秀的普通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在资助名额和资助力度的分配中,成绩一般的特困生与成绩优秀的一般困难学生之间会产生矛盾,前者在政策中有可重复的高额资助获取,后者相对机会稀少。因此,资助政策的倾向性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导致不利的一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虚假申报贫困的现象出现,影响美丽校园的建设。

3、资助工作程序中的操作不当影响资助实施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评定的一般模式是学生报,班主任或辅导员定。有的班主任责任心不强,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不愿做深入的系统调查,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将工作形式化处理;有的班主任采取平均主义,不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定名额和金额;有的班主任在班级公开投票选出贫困生,这既是违背原则,也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高校要完善科学的资助程序,将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确实经济困难的学生,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多种有效途径实施,建立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1、各层领导老师统筹协调,资助实施审核机制健全

首先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家庭经困难学生进行评议和认定,对贫困生助学等进行认真的评选,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2]。其次在对贫困生资评过程中,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地域和原因多样化的特点,高校需要成立了由专人负责的资助中心,二级学院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资助管理办公室,定期召开资助工作的相关会议,专题研究资助工作的评定,进一步明确了资助目标。

2、制定相关措施,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高校要紧密结合了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和关于贫困生资评的相关条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真正的做到一切的工作为同学服务。

(1)改进高校教师的工作理念,不注重表面,不。

首先要及时和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的工作,对于分配经济困难学生的名额和资金,不能实行所谓的平均主义,而是秉承把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同学手中,把名额给最需要的人的原则,给予那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同学所在班级多指标多名额的安排。另外,资助的对象不光触及本省的同学,对外省有困难的同学更多关心和照顾,使离家千里之外的他们得到一份温情。同时也使这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同学不但得到经济上的支持,还能感受到国家政府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让这些同学能在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中成长,以此为契机达到育人的目的。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时刻秉持着不注重表面,不会,把资助确实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严把资助审核与申报的程序;

高校需在“三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有计划、有效率的开展资助工作。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班级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资助对象,经过班级的评议、评审小组审核、全校公示、上报省教育厅审批等程序最后才评定出少量优秀、出色的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通过树立典型对获奖者进行表彰,让获奖者代表发言激励更多贫困学子积极进取,通过努力获取奖学金解决学费问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创造条件。

(3)采取多种途径,确保资助的效用

①结对帮扶。依据调查发现,在经济困难学生中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学生父母离异。由于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能造成学生缺乏安全感,外在表现或是沉默或是学习成绩较差,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仅仅给予物质帮助是不够的,还必须给予其精神支持和心理上的关爱。采取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帮扶的方法,让老师在大学期间关心和帮助他们,让其健全人格,发奋图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了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3]。通过工作让学生更好融入集体活动,与老师同学多沟通,改进内向自卑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心。

③对能力较强的贫困生委以重用。为了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困难同学的自信心,激发帮助广大同学的热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积极鼓励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以此为平台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信念。

④宣扬资助感恩精神,推动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为了丰富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健全他们的心理人格,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多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如“回收旧废物品献爱心”,“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优秀贫困生的励志事迹征文活动”,“帮援扶困交流会”,“贫困生心理脱贫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和感恩意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结合学校的资助政策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生涯规划,自我规划,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高校应把资助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公平,自由的美丽校园,让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到充满关心和帮助的环境中去学习和生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获得他人的尊重,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未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认真学习,带动班级的学习风气,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支持经济困难学生的节约勤俭的美德,端正同学的消费理念,也是利益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增加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2]潘杨,武好明等.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9):55-57.

[3]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