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变教学观念 改革实验教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变教学观念 改革实验教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变为独立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规律、形成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任何方法和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就谈谈我平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以探索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而探索性实验则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比如,介绍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先通过介绍氢气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金属与酸作用可制得氢气。然后提出问题:是否任何金属与任意的酸反应都能制得氢气?实验室最好选用哪些药品和仪器来制取氢气?再带着问题进行探索。

1.把锌条、镁条、铁钉、铜片分别投入稀盐酸中,观察哪些金属能反应,反应速度有何不同。

2.把锌条、镁条、铁钉、铜片分别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哪些金属能反应,反应速度有何不同。

3.把锌条、镁条、铁钉、铜片分别投入冷的浓硫酸中,观察反应情况。

然后进行科学分析:

(1)有些金属如铜不能与酸反应制得氢气。

(2)有些酸不能与金属反应制得氢气。

(3)镁与酸反应速度太快,铁与酸反应速度太慢,因此不利于控制反应速度。

(4)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氢气不纯。

(5)锌与稀硫酸反应速度适中,不影响氢气的纯度,是制取氢气的最佳药品。

然后让学生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作对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讨论仪器装置的选择,从而在实验探索中活跃了学生的自信及积极探索的热情。

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演示实验中学生易养成不思考,看热闹,被动听课,易开小差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把教师演示的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创新的信心和兴趣,也可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比如,初中课本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果教师演示变为学生实验,包括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实验前教师把实验操作要点对学生讲解一下,告诉学生大胆去做,不要紧张,不要怕失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信,带着疑问去做实验,实验中出现有的学生的氧化铜变暗红,有的先变红再变黑,有的干脆没有变化,有的学生把试管给弄坏了等等问题;把学生做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总结经验,这样一来,成功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既达到了共同提高,也增加了学生信心和创新意识,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化学实验的课内外结合

化学实验的课内外结合,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智能的有力措施。化学实验知识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新颖而有趣的课外化学实验,以“土”代“洋”的实验,都为化学教学带来生机。

化学实验的新奇多变有“魔术”一样的魅力,它会使初学者产生好奇。因此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兴趣品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如,初三学生过一年就要毕业,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组织学生做永不褪色的手帕,送给同学做纪念;也可给初学者布置家庭作业:“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的结果。”然后在课外科技活动期间组织讨论,交换观察结果。一般学生只能观察到几种现象,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可以得到更多有趣的现象。运用这类简单的课外实验是早期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为学生今后观察实验和自己做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四、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

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称量药品,安装仪器和自己解决一些问题,既可以巩固和发展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以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促进思维活动,也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如我校增加了学生实验比重,学生实验尽量一人一组,缺少仪器药品的寻找一些代用品。做实验不一定都依赖于现代化的较精密的仪器,应因陋就简地自制仪器,这本身也是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方法。

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到实验室内补做和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允许部分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今后教学中,化学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改革教法,努力做好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