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文章关键 辨别筛选信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文章关键 辨别筛选信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梳理】

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是阅读现代文的重要能力。就一篇文章而言,信息就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它可以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也可以是文章中的概括句、过渡句;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字的注释;当然也可以是文章中有特殊指代内容的指示代词,等等。

“筛选信息”是答题的第一步。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无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即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

“整合信息”是答题的第二步。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将“筛选”之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海底也有淡水

【金题回放】

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翰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海中有没有淡水?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

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淡水。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冰冻水灌溉3万公顷的土地。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距该岛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上述几例都是海底喷泉,因离岸不远海底的含水构造都是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的,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淡水”。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千米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淡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

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但在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哪些内容?

2.海底喷泉是如何形成的?

3.文中提到了三种关于海底淡水来源的理论,请任选一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20字)。

4.在开发海底淡水的过程中,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分条叙述,至少写出3条。

(200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海底淡水资源。文章告诉我们海底有淡水资源的存在,还向读者介绍了关于海底淡水资源来源的三种理论。四道试题中前三题考查了信息筛选能力。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然后具体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信息要完整全面。参考答案: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海底有淡水且数量惊人、海底淡水的两种类型、海底淡水来源理论、海底淡水开发前景等内容。

第2题考查的是说明海底喷泉形成的原因,文章中对海底喷泉形成的原因作了具体说明,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全文并具体研读介绍海底喷泉形成的原因的语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此作简要概括。参考答案:陆地含水构造延伸到离岸不远的海底含水构造。地下水出水口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很大,地下水向上喷涌,形成海底喷泉。

第3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种关于海底淡水来源的理论中的一种,此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参考答案:渗透理论,降水(雨雪)渗入地下形成蓄水层并流入海底;岩浆理论,地底放气带释放出氧气和氢气并相互结合;沉降理论,沉积物中水分被重力挤出后带入地层深处。

第4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内容只要围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即可。示例:建厂及钻探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要适度开发,不可过量开采;注意避免对淡水区附近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法提升】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捕捉体会隐含信息。有时候提炼要点比较简单,涉及的范围小,所谓要点,就是文中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对于这类题,可以采取“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如果涉及的范围大,提炼要点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这时,就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分清干扰信息和所需信息,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信息来。

另外,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精于筛选信息的能力。 “精于筛选”就是说筛选的内容要精确、精炼,筛选时一定要精心。平时阅读中可以采用图表式整理,也可以采用卡片式摘录、批注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仿真演练】

保护活着的“黄道婆”

刘玉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很热。政府的保护力度、民众的保护热情逐年走高。但热闹的背后,也有不该有的寂寞和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亦即民间文化传承者,这些“非遗”大戏的真正主角,大多时间却被遗落在闪光灯之外,鲜为人知。

“非遗”的留传和延续,主要靠民间文化传承者的口传心授,“前赴后继”。他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活的记忆。他们直接参与制作、表演文化作品,将自己的高超技艺和技能传给后人。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自觉行动,才是“非遗”生命鲜活流淌的前提。他们最应该站在舞台追光的中心,受众人仰目。

人们耳熟能详的纺织能手黄道婆、造纸术发明人蔡伦、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建筑大师鲁班等能工巧匠,他们就是历史上的“非遗”传承人。今天的“非遗”要保护的也正是活在今天的“黄道婆”、“蔡伦”、“毕”、“鲁班”。

可是当下,对民间文化传承者的礼遇和积极性调动做得显然不够。此起彼伏的活动,声势浩大的宣传,甚至有关传承人保护的座谈会,都难觅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声音和身影,传承人的保护规划和评定标准也大多由政府“包办”制定,传承人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和需求并不为外界所知。这实质上是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一种错位。传承人是真正的传承主体,政府和学界只是保护主体,两者有着不同的职能。政府的意愿如果取代了民间的意愿,甚至越俎代庖、反客为主,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内心活力将得不到充分激活与释放。

近两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设立文化遗产日,成立国家保护中心,公布国家级保护名录。今年6月,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国首次公布了226位“非遗”项目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美术、手工技艺、杂技竞技、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传承人作为“非遗”大戏的主角终于登台亮相。目前国家又在调研,制定相关政策,对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和义务将做出具体规定。政策扶持,资金补贴,一系列保护措施,将激发出传承人薪火相传的活力。

虽然如此,路也很长。政策落实能否到位,经济补贴式的“输血”能否变为“造血”,政府的意愿能否代表传承者的心声,特别是如何调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调动民间社会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效地传承和创新,都依然是一道难解的题。

有人预言,再过20年,我国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其中传承人锐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现在,我们必须迅速挽住民间艺人的手,想方设法为这些“人间国宝”搭一座宽广的戏台,请他们漂亮地出场,用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留住他们的音影。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从身边飞速流走,人亡艺绝,那将是我们心里永远的痛。同样重要的是,采取紧急措施,培养新的传承人,使这些“人间国宝”不致于成为“绝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7月12日)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很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标题中的“黄道婆”具体指什么人?作者提出保护活着的“黄道婆”的社会现实问题是什么?

3.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民间文化传承者呢?

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承人、政府和学界各应担当什么职能?

5.试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政府的保护力度、民众的保护热情逐年走高。2.“黄道婆”具体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亦即民间文化传承者。作者提出保护活着的“黄道婆”的社会现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时间却被遗落在闪光灯之外,鲜为人知。3.“非遗”的留传和延续,主要靠民间文化传承者的口传心授。4.传承人是真正的传承主体,政府和学界只是保护主体。5.立足现实,总结全文,点明保护民间文化传承者及培养新的传承人的重要意义。(大意相同即可。)

责任编辑/梅香meixia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