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夏治三伏行针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夏天里,针灸借助三伏阳气强大的温通作用,可以将身体内的瘀滞通一通,从而对医治偏寒的、偏瘀滞的疼痛类疾病效果特别好。此外,针灸也是放松、调理身体的好方式,并且特别适合那种见了饭像见了亲人似的大胃女,针灸能抑制亢进食欲。既能治已病又能治未病,还能减减肥,针灸如何不让人心动?
在我国,“冬病夏治”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医家在其行医实践或者著作中对中医“冬病夏治”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以及记载。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里面记载了用辛温的药碾成粉末之后贴在肚脐上,能起到温阳延寿的作用。这是可以追溯到的关于冬病夏治理论应用的最早记录。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记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简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的方法,第一次将出这种方法明确称为“天灸”。
后来对于“灸”的应用认识越来越全面,相应的记载也才比较系统,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里说:“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方可去之。” 现在大家应用的冬病夏治的“三伏灸”的敷贴方法和药物,基本上是参照的张氏的方法。
三伏针灸最“得气”
为什么三伏天进行针灸效果就真不一样?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三伏天自然界的阳气最旺,人体阳气也相应达到最佳状态,针灸时针感会特别好。这个针感既指医生手感,也是指病人感受。从年龄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针感敏感,他们一扎针就感觉酸麻重胀痛,而医生会感觉针扎到肉里之后有鱼咬钩的感觉;而老人就不敏感,手感像扎棉花,治疗效果就比年轻人差。不同年龄的人针感不同,不同季节针感也有差异,三伏季节阳气浮于体表,扎针更易产生酸麻重胀痛的好针感,这就叫“得气”。这也是夏天适合针灸的原因之一。
扶正固本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在三伏天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则有助于防病保健。“三伏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它是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人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环境特殊变化与人的气血阴阳关系的。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方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
秋冬季节,过敏性气喘的病人最为痛苦,寒冷的刺激容易诱发严重的过敏,病情发作时,出现喷嚏、咳嗽、胸闷、喘息等急性症状,医师临症治疗时,常以控制症状为主。到了夏天时这些过敏症状都会逐渐好转,利用这时候来改善体质是最佳的时机。中医冬病夏治的方法,不只对过敏性气喘疗效良好,同时对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肺气肿等,都可依三伏天的调养治疗,到了冬天,病情自然减轻,甚至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哮喘主要指的是以哮、咳、痰、喘为主的主要症状,和西医对哮喘的认识是有区别的。西医所指的哮喘主要是指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中医所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
三伏灸 灸三年
在冬病夏治的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疗效,首先要坚持,坚持治疗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次,要管住自己的嘴,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免体内寒气凝滞,不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食物,禁食鱼、虾等水产发物,戒烟酒。再者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治疗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另外,“三伏灸”不能代替日常治疗。有人贴敷后局部可能会有轻微灼热、痒感,这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大量水泡、破溃、奇痒、灼痛难忍等现象,要立即去掉药膏,用清水冲洗。而且按照临床经验来看,反映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好。“三伏灸”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三伏天针刺是选温阳、补气之特效验穴施以针法。此外,推拿是选多气多血之经,补阳、泄邪之穴施以手法;药膳是选具调理肠胃、化痰理气、补气益津之品施以调用,并禁忌暴食生冷;运动指慢跑、游泳、太极拳、气功等进行锻炼。诸法协配、联合,规律实施,从而丰富“冬病夏治”的措施,使人体防治病症的预防效果更加显著。
当然,“三伏灸”的禁忌也得注意,比如经常反复咳黄脓痰和血的病人就不适宜冬病夏治,有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孕妇等人群也不适宜冬病夏治。
一根艾灸 温补阳气
夏天里,如果选取一定的穴位,使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方式,往往可以实现天人相应,迅速补充人体的阳气,驱除体内的沉寒痼冷。其中艾灸的效果尤其突出。
常用保健灸:
三里灸
部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点燃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每日一次,勿烫伤。
作用: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神阕、气海、关元灸
部位: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
方法:每次一支,对准穴位点燃,灸完为止。日一次。
作用: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背腧穴灸
部位:背腧穴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如哮喘慢支炎还可灸肺腧、风门,心脏病患者可灸心腧,脾胃虚弱胃肠不好的可灸脾腧。
方法:同神阕、气海、关元穴灸,但因穴位较多,为便于操作,最好到医院由针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这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
使用艾灸需要注意的是,灸后可能会引起水泡,在此期间需要严防感染,至第三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水,并用药棉揩干,涂上烫伤膏,隔天1次,然后覆盖一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为止。灸后一月内慎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及鱼腥发食等。禁冷水洗浴,避吹冷风,忌,全休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