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贵州环保攻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贵州环保攻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旦发生流域污染,将会给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塑造的良好形象带来重大损伤。”在全省环保工作半年总结会上,贵州环保厅厅长熊德威表示,当前环保工作形势严峻。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生态文明从理念变为实践,离不开大量细致的环境预防、治理工作。在贵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但如何实现两者的兼得?在经济提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贵州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关键一环。

据熊德威介绍,当前,省委、省政府对环保工作空前重视,高规格、宽领域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正在形成,贵州环保工作面临大机遇。

同时,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贵州当前的环保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是贵州环保工作的两大潜在风险区。环保设施基础薄弱、环境管理能力薄弱成为制约环保工作有效开展的两块短板。此外,贵州的环保工作还面临着环境保护动力不足问题。例如,对于环境保护,民众参与意识、积极性不高,相关企业、社会组织不够活跃等。

要想保住并进一步打响生态贵州品牌,贵州环保工作需要从管理机制、执法力度、资金投入、教育宣传各方面进行一场全面攻坚战。

打响生态品牌

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该举措被认为是新时期贵州守环保底线、保生态品牌的重大部署。

“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涉及城镇和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酿酒废水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各个重点环保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指数,比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要求2013年底全省机动车“黄绿标”管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4年底前达到90%以上。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环境保护工作召开全省性专题会议。在7月22日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赵克志明确提出,要严格环境管理,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把贵州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为了扎实推进环保工作,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环境质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纳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专门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在环保厅增设生态文明建设处,加强环保工作组织力量。

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生态品牌进一步打响。包括贵阳在内的各市州也都提出了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今年9月举行的泛珠大会上,贵州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各方一致认可,“生态”已成为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具体数据来看,贵州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前列全国。根据环境保护部新近公布的消息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8.9%。其中,贵阳等25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80%以上,贵阳进入第三季度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城市前10位。

2009年到2012年,全省纳入监测的13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从6个增加到12个,2012年全省44条主要河流达到或优于规定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断面占83.5%,比2011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5.7%。

环保大考

“今天环境质量良好不等于明天良好。”熊德威表示,对于当前的环保工作,“未敢有丝毫松懈”。

贵州环境保护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下,面临着巨大压力。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发展对环境容量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政策措施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省污染物排放量将明显增加,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在工业化进程中,贵州依托矿产资源发展支柱产业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对约束性指标需求量大幅上升;一些东部转移进来的项目仍处于较低技术层次,加之环保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这些项目的发展,与近期国家拟出台的“大气十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严控产能过剩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保住生态品牌,环境质量必须稳定提升”等要求,出现了不少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后的累计堆存量已达3亿多吨,且新增量每年达8000万吨左右。“由于环保任务加重,而环保设施基础、环境管理能力薄弱,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大考。”熊德威说。

从省环保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贵州空气和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单位排放强度处于高位,万元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排放强度的4.46倍和2.12倍。

据测算,从2016年开始,在燃煤型、冶炼及化工类企业集中区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大气质量将逐步下降。

“清水江、乌江经过10年集中治理,总磷明显削减,但仍然超标。”熊德威谈到,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贵州虽然下了大力气,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贵州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和云贵高原向丘陵过渡带,山高坡陡,缺少足够的应急距离,如果发生水环境污染事故,极易造成省际跨界污染纠纷。”

在体制方面,环保工作也面临困难。由于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发改、经信、国土、住建、交通、农、林、水、统计等多部门,资源分散。在不同时期各部门各有各的重点和难点,项目资金投放既不同步又较为分散,影响了发展与保护整体效益的发挥。

环保新机遇

正视贵州环保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对症下药,科学布局。

事实上,当前贵州环保工作之所以压力大、任务重,除了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三化同步”可能带来的压力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机制原因。

贵州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是政府长期主导下的环境保护模式。这一方面形成了城乡居民个体、群体处于评判员的角色上,加上收入差距、城乡差距、项目地居民损益非均衡性影响,环境问题往往成为群众不能容忍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对污染物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之甚少以及收入低、道德素养培育期长,对“每个个体都是污染源、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构建良性治理机制尤其是付费机制难度非常大。

与此同时,贵州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市场活力不够也不利于环保工作的有效推进。

当然,上述问题并非贵州特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并且由于贵州在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往往会迎来环保产业发展新机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发展层次不高、产业耦合度低、经济效益低下仍是当下国内环保产业的“通病”。

“这一‘通病’,贵阳尤其应该、也能够避免。”常杪指出,贵阳地处黔中腹地,是西南地区天然的“生态腹地”,应该争取省内外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促进环保产业形成集群,让环保产业成为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

“现在,贵州环保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这意味着贵州环保产业将上一个新台阶。”作为贵州环保产业领域的参与者,贵州楚天环保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胡文看好贵州环保产业的发展。他认为,随着“5个100”工程的推进,贵州环保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张,市场前景看好。

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贵州规划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600亿元。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为增强市场活力、提高民众环保意识,贵州在不断创新管理机制。2014年,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联动联促长效机制;在全省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理顺环境宣传教育机制,加强社会公众环境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舆论氛围。(责任编辑/姚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