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和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和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探究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摸索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农村幼儿美术教育方式,具有促进农村幼儿的全面发展、建立农村师生的自信心、培养农村孩子的良好品格等多重意义。其中关键是加大农村幼师的培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乡野文化资源;农村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发展;特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9-0047-04[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民间艺术教育课程在广西农村幼儿园的运用研究”(11FGL043)。

[作者简介]朱艺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乡野”一词较之“乡土”,更具有自由自在的深远意味,更符合幼儿生长的特征,更蕴含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茁壮生命力。“乡野文化资源”较之“乡土素材”,范围更大,层次更深。“乡野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和文化两个层次的内容,自然层主要是指乡土素材和农村劳作材料,如树叶、泥巴、斗笠等自然资源和农村劳作工具;文化层主要是指民间文化在美育中的运用,如蜡染、剪纸、扎龙、绣花、仪式、戏剧等在幼儿作品中的体现。目前研究运用“乡土素材”的较多,对文化层的运用深度挖掘还不够充分。自然层资源容易获取,文化层的实现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和研究能力。“乡野文化资源”融合了乡土素材、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等多种形态。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1]研究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对努力缩小城乡幼儿的艺术素质差距、促进农村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如下的现实意义。

一、保证农村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活动能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孩童时期的美术教育对促进人一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经济相对城市较为落后,幼儿园的场地、教具、玩具、画具等硬性条件不佳,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我国幼儿总人口6000多万,农村幼儿占幼儿总人口的58%[2],这些农村幼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也影响到中国的未来。许多幼儿园的美术教材主要是以城镇幼儿的生活背景设计的,忽视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习,忽视幼儿的感性生活世界和原发性的发展,[3]这不但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也不能保障农村孩子的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是每个孩子正常成长的基本条件,学习内容脱离农村幼儿生活的真实环境,会使孩子对生活产生距离感,是对农村孩子成长心理的一种伤害,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漠视。农村幼儿的美术教育应该生活化,“生活化”的内涵在于强调幼儿经历、感受、体验的教育价值,着重幼儿对知识的获取、积累、构建与链接的过程,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动用多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追求幼儿在活动中的整体性的人格的发展。[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只有让农村美术教育回归其所属的乡野天地,发掘农村自然纯朴的教学素材,才能真正使农村孩子喜爱上自己生活中的美,才能使农村幼儿美术教育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绽放蓬勃的生命力。基于此,农村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应积极开发和使用乡野文化资源,创设真实的生活氛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培养农村幼儿的良好品格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经验改造的正当途径。[5]儿童艺术教育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这种文化环境包括以理性形式表现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和以非理性形式表现的习俗文化,后者受制于前者,但比前者影响更广更远。[6]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是没有灵性与魅力的。[5]农村幼儿天然生长在乡野文化里,其文化形态对幼儿的影响意义重大,只有充分重视和利用乡野文化资源指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才能培养农村幼儿的良好品格。

首先,能培养农村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第一,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幼儿效仿的榜样。农村教师比较能吃苦,在恶劣条件下他们为了创造美而进行不懈探索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能帮助孩子在日后形成不惧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第二,在搜集、采访、利用乡野文化资源的活动中,幼儿参与到教师引导的环境创设这一环节中,比起教师事先创设好环境再引领幼儿在环境中进行教育活动的传统方式,这种做法更能激起孩子思考、讨论、创作的欲望,[7]更能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和创造体验。幼儿通过完整的体验进行绘画、手工制作,其本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永远都有更好的表现方式、永远都没有固定答案的美术活动,[8]更能培养幼儿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其次,能培养农村幼儿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实践精神。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接触乡野美好自由的自然环境,领略乡野文化艺术的魅力,丰富了感性经验,获得了审美体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搜集乡野文化资源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着游戏、劳动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乐趣,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家乡,有利于他们形成实践印证的务实精神。

最后,能培养农村幼儿热爱祖国传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用美术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一种最重要的文化行为。幼儿对美术的学习是一种对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幼儿可以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从小培养儿童对祖国优秀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宽容。[9]

三、增强农村幼儿园师生的自信心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虽然不如城市富裕,但是只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就能发掘出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当城市高楼大厦日益密集、树林草地日益稀罕,城市的美术教师们苦于没有地方带孩子外出体验真正的大自然的时候,当城市的美术课堂上用最丰富的语言、最先进的媒体投影照出最令我们神往的画面时,我们却将现实变成了虚拟或者想象。[1]美术的创作必须经过体验感知,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最后完成创作。再美丽的摄影图片也无法让幼儿获得感知体验,幼儿无法触摸,无法了解比例、结构、质感,没有感知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画出美丽的画的。而农村天地宽阔,自然风景真实存在,碧水青山,春花烂漫,夏虫低唱,秋叶飘落,自然界给了农村幼儿丰富的美术创作资源。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体验学习。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印象才会更深刻,也才会更容易激起创造的动力。[10]

基于自然层,教师可以开展很多活动。带领幼儿用鲜艳的花朵编个花环感受春天的缤纷多彩,用洁白的瑞雪堆雪人感受寒冬萧瑟。这些原始活动经过教师的设计和引导,都能增加幼儿对自然环境变化的直接感受,让幼儿做出有趣的手工作品、雕塑作品。做风筝是一项使幼儿身心都能得到锻炼的美术活动。将农村随处可见的竹子削成细条,和薄纸一起做成风筝,带领幼儿在乡村的阳光树林中享受游戏的乐趣,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团队精神。带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搜集不同形态的树叶,根据植物的形态做成拼贴画、拓印画。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搜集树枝和石头,用布条把树枝连接起来做成愿望树,挂上幼儿自己的心愿卡或者小画片,石头画上小花小鱼,压住树根,在幼儿园一角形成一个小小的园林景观。颜料缺乏的情况下,带领幼儿采集指甲花、勿忘我、小黄菊等有色植物自制颜料,培养农村幼儿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文化层,教师可以开展的活动更是多种多样。民间美术在农村比城市存活得更本真更完整,刺绣、蜡染、年画、剪纸等都是珍贵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经常带幼儿外出采风,前往参观,或者请民间艺人来园展示才艺,让孩子们学会观察、比较,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带领孩子看本乡本族的戏台表演,观察脸谱的纹样、颜色,演出服装的特点;采访会唱民间戏剧的老人,观察演出行头的特点;看热闹的庙会和圩日,观察集市中人的活动形态。即使没有戏剧或庙会等成型的文化形态,村庄附近也总有一些会民间手艺活的能人,带着孩子去看阿婆绣的鞋垫,观察图案里运用的民间元素;看木匠雕龙画凤,讨论木雕的凹凸之美;看石匠凿刻石狮,摸摸石雕的质感和立体感;看民间作坊的染布和蜡染,回去后也可以拿些旧衣服试一试;请会扎风筝的老阿公示范制作过程,当场也学着制作和绘制自己的风筝。根据幼儿亲身采风体验,教师引导他们讨论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再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最后可以策划一个乡野美术作品展,邀请附近城镇幼儿园的小朋友前来交流,增强农村孩子的自豪感。

这些实践活动是原生态的、乡野的、民间的,包含了观察、思考、创作几个美术创作的完整步骤,也包含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充分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些远离城市的民间艺术资源就活生生存在于农村幼儿的生活当中,教师如果将其充分挖掘出来,不但能让其成为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活资源,而且也能使农村美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在这些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能真切感受生活,体验到乡野自然自由的气息、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着民间美术的熏陶,制作出多种形式的有乡土气息的艺术作品。这于教师而言,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获得成就感;于幼儿而言,容易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和成功的喜悦,成功而独具特色的乡野艺术作品使农村孩子在城市孩子面前不再自卑,减少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盲目向往,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中鲜活的运用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使师生都产生了自豪感,增强了自信心。

四、创建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鲜活特色

当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地域之间均衡配置的要求时,美术教育工作者不能守株待兔,而应立足本土实际情况,着手开发乡野文化资源成为一种值得深思的方式。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不能一味地向城市看齐,应该充分挖掘自然纯朴的乡野文化资源,探索出适合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独特的模式。《纲要》中指出,组织与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重视乡野文化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立足本土,挖掘美术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农村得天独厚的乡野文化资源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这是城市幼儿园望尘莫及的,其中的乡野乐趣也是城市孩子无法享受到的,只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充满创造力的心灵,就总是能让农村的孩子体验到艺术带来的许多乐趣,从而帮助农村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着乡野特有的美,感受劳动的光荣,感受民间艺术特有的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在乡野间,体验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获得了这个阶段应该得到的健康发展。缩小城乡美术教育的差异并不是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一味地向城市标准靠近,如何结合“所在”环境探索出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独有的鲜活生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解决的现实问题。

艺术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发展个性,避免“标准化”,建立起基于乡野文化资源运用的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式,避免城乡幼儿美术教育“一刀切”“标准化”,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有三: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要达到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创建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鲜活特色,农村幼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拥有自信心,带领幼儿感受乡村的自然美,提高审美能力;第二,教师发掘乡野文化资源解决学习材料的不足,带领幼儿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就必须对每一个环境、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都有所了解;[12]第三,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民间美术,带领幼儿完成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自然传承;第四,利用乡野文化资源,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创造出原生态、乡野、民间的艺术美,而不是被城市的审美观同化。

五、运用乡野文化资源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活的农村教育要用活的资源。”农村幼儿园进行美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农村幼儿的美术教育状况堪忧。一方面,农村幼儿美术学习资料应有生活化和可操作的特点。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国情,将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背景具体落实在其生存的真实空间,避免照本宣科的“城市化”教学[1],研究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的美术教育中的可行方式,依托农村实际情况进行长期实践和总结,编写出符合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指导教材,要有具体的操作方式,使教材真正能用。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农村幼师的资质、培训和工作条件是关键。教师的知识、技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高学历与儿童的良好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能创作一个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以适应不同特点的儿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够为儿童创设一个丰富、稳定和有刺激性的早期教育环境,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12]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教育的前提,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是重要手段,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想在实践中切实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想要使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教师的个体化培养与指导是首要前提。[13]各级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学前教育国培项目、农村学前教育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省(区)级培新项目等各种培训项目和进修学习机会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农村幼师的文化传承意识得到培养,使农村幼师的文化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使农村幼儿的全面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红莉.合理利用原生态资源培养农村幼儿审美感知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4.28.

[3]杨宁.叙事: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J].理论建设,2005(17).

[4]陈爱娣,胡世红,肖林,吕耀坚生活化的儿童美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淑新.幼儿体验式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6]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蒋晨.幼儿园支持性环境的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8]杜玫.幼儿美术与创造性性思维发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苏萍.探讨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艺术教育,2011(36).

[11]曹培丽.特色课程:游戏化美术教学指导[J].新课程, 2011(11).

[12]刘智成,曹珊. 强势开端Ⅲ:背景、内容和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5).

[13]李建丽.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扬教师个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