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或”字辨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古汉语中“或”有几个不同的义项,针对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一文中出现的“或”字进行探究,以求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关键词:肯定性无定代词;课文注释连词;古汉语;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课文对“或异二者之为”是这样注释的:“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许,表委婉口气,有猜测估计之意。根据语境推断,笔者认为课文对句中“或”的释义是不确切的。为了准确地理解、疏通文义,理清文脉,特提出管见,与同行商榷。
如果句中的“或”是“或许”的意思,那么,该句表示的则是猜测、估计的语气。即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的古仁人也许有,也许没有。再从后文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看,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敬慕以及借此表达本人的博大情怀。可见,作者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的答案应是肯定的,而不是一种猜测和估计,所以,“或”就不能解释为“或许”的意思。那么,“或”又应作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或”在该句中应释义为有的,有的人,作代词理解。这样才文从意顺,合乎事理。
在文言文中,“或”作肯定性无定代词使用的现象比较多见,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例如: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汉书·司马迁传》)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史记·陈涉世家》)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聊斋志异·山市》)
5.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荀子·修身》)
这种用法的“或”字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理解成“或者”;也不是副词,不能当作“或许”“也许”的意思来理解。
同样,“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的“或”与以上例句中的“或”都应作肯定性无定代词理解。在古汉语资料中也有佐证:在《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中,“或”有4个义项,其中第①个义项为:代词,“有的”“有的人”。
综上所述,“或异二者之为”中的“或”应释义为“有的”“有的人”。拙见难免有失偏颇,敬请行家同仁赐教。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孔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