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热议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热议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立方画廊落户香港

文/王宏州

继拉里·高古轩(Larry Gargosian)、本·布朗(Ben Brown)以及Edouard Malingue等顶尖的画廊主纷纷在香港开办了分画廊之后,了诸如达明安·赫斯特等顶尖当代艺术家的伦敦白立方画廊于3月2日正式开启了它在香港的分画廊,这也是该画廊在英国以外的首家分店。

开幕展呈现的是英国当代艺术家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的新作展“伦敦图像”(London Pictures),这对艺术家组合已为此系列工作了9年之久,这也是他们规模最大的一次创作,抽取自4000则新闻标题制成的海报叠挂于展墙上,造成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冲击。白立方香港分画廊的成功开启彰显了国际艺术市场对香港的日益重视与信心。

2012惠特尼双年展:

被负面消息围困

文/王宏州

2012年惠特尼双年展于3月1日在惠特尼博物馆拉开帷幕,本届惠特尼双年展强调清晰的洞察力、显著突出的空间架构以及大气的包容性,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探讨不同物质间的平等地位以及时间的基础性等问题,展出的作品不仅包括传统的影像和行为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丰富的展览形式和相对宽泛的展览主题,也基本概括了近两年来美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然而,与此同时诸多不和谐音符也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外奏响:苏富比的艺术品搬运工和曾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若干组织,通过游行发出质疑并呼吁终止惠特尼双年展,理由是这一双年展“支撑着一种以艺术工作者的劳动为代价,却为收藏家、信托公司与企业带去利益的体系”。

与此同时,一个伪造的惠特尼官网出现在网络上,页面公然宣布本届双年展将撤掉德意志银行和苏富比这两大主要赞助商。尽管惠特尼双年展被誉为美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但依然不可避免的遭遇“占领官网”恶作剧的尴尬,有谁能够想象“艺术机构从那1%的利益群体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之后的华丽景象?

青年艺术家个人化“症候”微议

文/郝科 周雪松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越来越多国人与世界的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社会结构日益严密,个人只能占据一个极其微小的位置,因此相对于前代艺术家在创作视野上关注宏大的命题的崇高与沉重,新一代艺术家对于个人空间的拓展往往是向内的,个人世界获得了空前的纵深。而北京3月里同时开幕的两个年轻艺术家群展,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呈现这种内向性趋向。

2012年3月3日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名为《生成半岛 第一回:症候》的展览中,通过迥然不同的主题取向和表达方式等来概括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群体“症候”——偏重自我生存经验的内向挖掘,对于个体身份的敏感咀嚼等。马秋莎的讲述中缓缓流露出的生活印记,随着嘴角淌下的鲜血而被蒙上一丝残酷的味道(不是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鄢醒的讲述则更让人感到一种面对混乱关系时的心理纠结;陆扬将生物的神经反射现象串烧成舞曲,相应的闫珩的油画加装置则显得温和许多;程然的 《佚名,或模仿和想象曼 · 雷〈眼泪(1930—1932年)〉》像是一次对于 “达达主义”的唯美“达达”,而臧坤坤绘画的视觉效果像是一张张陈旧的牛皮,用静谧的棕色望穿着周边生活的秋水等等。

同样是个人化的内向型创作,除了这些知识结构多样化、利用多元媒介进行创作的年轻人来说,还有一批年轻人,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信息技术不动声色,始终坚守着架上绘画的单纯阵地。如果说伊比利亚这次的展览是对前者类型艺术家的集中,那么站台中国的《再绘画》大型群展则是对后者工作的集中体现。他们有的融合个人对世界的观察体验,以扎实的造型技巧探寻绘画的本质,如贾蔼力、宋元元等,这几位艺术家多来自东北,北方形而上的苍凉悠远培育了他们以不动而动的对绘画精神性的诉求;还有的尝试彻底剥离绘画的叙事性,将绘画作为个体禅学参悟的过程,如王光乐等。

常常有人说,中国的这一代青年艺术家处在当下这样嘈杂喧扰的现实中,于他们的艺术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但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无论在创作中经行何种观念、采用何种媒介、呈现何种“症候”,总有一些年轻艺术家能够面对自我的内心向度真诚地创作。虽然缺乏前辈艺术家的宏大视野,却是他们对当下现实个人化观察与体验的极好诠释。

《开放的肖像》,肖像的开放

文/王宏州

继梳理中国30年绘画史之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将特别推出架上绘画系列。该系列分为三个部分,《开放的肖像》、《开放的风景》、《开放的静物》,主要探讨对肖像、风景和静物绘画的再认识,计划两年内完成。系列篇章之首《开放的肖像》,将作为美术馆2012年农历新年开篇之作,于3月10日至4月28日呈现。

此次展览拟邀请的参展艺术家共计70位,展览聚集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却似乎只讨论一个问题,即如何画一张肖像画,如何让肖像画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中国的肖像画直至80年代,都是以写实的传统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90年代,张晓刚、刘小东、方力钧等开始放弃逼真原则,肖像开始变形,一直到今天,肖像画由清晰到模糊,再到变形直至消失,那么,我们还需再画肖像画吗?展览《开放的肖像》旨在发现肖像画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历史资源,如何分衍肖像画,而不是消解肖像画。画肖像并非画一个人,而是探讨如何画一个人;不是表现这个人的所有存在性,而是探讨这个人表象下的所有可能性。如何画一个人,较之画出怎样一个人更为重要,这或将是当代肖像画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诸多浮云的当代艺术幻想中,这样一个展览,试图摒弃喧嚣和浮躁,对肖像画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追求,这无疑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期待的。

打造更精致的纽约军械库艺博会

文/王宏州

2012年3月8日纽约军械库艺博会如期回归,依旧喧哗但也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小转变,期望在接下来的四天里和全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们共享这一盛事。这一届军械库艺博会将重点呈现军械库2012年委任艺术家西斯特·盖茨的作品以及一些北欧国家活跃的艺术生态。

作为领先的国际现当代艺博会和纽约最重要的年度艺术盛事之一,军械库艺博会将迎来其第14个年份,并预期在今年重塑其作为纽约最具冒险精神最富动态的艺博会形象。本届艺博会选址纽约92和94码头,国际化的花名册令人倍感振奋,除了顶级画廊的参与外,还包括系列军械库VIP项目、一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幕派对以及有艺术界大腕参与的开放式论坛。此外,由动态图像艺博会、军械库艺术周和纽约顶级文化机构合作策划的军械库电影项目还将带来精选的当代影像和实验电影。

本届军械库艺博会的规模有所缩减,创会理事Paul Morris解释说:“我们今年为艺博会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最显著的方面表现在本届军械库艺博会是一个规模更小、策划更精致的展会。”

榜上出“名”

文/奈西

2012年3月5日,重装上阵的《艺术财经L'OFFICIEL Art》杂志举办了“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的颁奖典礼。此次权力榜推出了年度艺术推手、美术馆、艺术家、画廊、策展人、收藏家等十五个重要的奖项,去年在艺术界里活跃的艺术家隋建国、经纪人卢杰、推手谭国斌、藏家余德耀、中央美院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均榜上有名。而这次权利榜更是推出了年度艺术发现奖:吴笛、康剑飞——两个年轻艺术家。他们获得了“BMW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扶植计划”的赞助,BMW将通过资金支持、搭建交流平台、开拓市场机会等多元的方式,帮助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力量的崛起。通过这次与当代艺术界精英的聚首,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会不会因为榜上有名,而榜上出“名”,成为当代艺术界的新宠,让我们一起来期待。

草间弥生、麦卡锡领跑

乌克兰双年展

文/王宏州

草间弥生的大型回顾展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展出尚未结束,她就已经计划携新作参展将于5月24日—7月31日举行的首届基辅双年展。草间弥生是这次参与基辅双年展的100位艺术家之一,除她之外参与这项展览的大腕艺术家还包括有保罗·麦卡锡,麦卡锡带来的是一件颇为不敬的作品“国王,2006-11”。草间弥生的装置是一件镶嵌着黑色波卡圆点的粉色球状物装饰而成可容人通过的隧道,这一类的作品可追溯至草间弥生60年代的早期作品,将一些趣味的漂浮的形态嵌入空间中,不过本届双年展的艺术总监David Elliot说:“这次的作品将会运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而麦卡锡带来的他代表性的装置作品,则是一件以艺术家自身为模型的树脂胶雕塑,不过这件作品若是安置在基辅的语境中恐将获得另一种独特的含义。

本届双年展的选址是在一处旧的军事基地,届时所有的作品都将会安置在近6万平方米名为Mystetskyi军械库的空间中。乌克兰打算将这里改造成欧洲最大的文化机构之一,预期在2014年10月份时在此开放一家全新的公共博物馆。

解禁之后——新一代的性与爱

文/王宏州

2012年3月9日一场以禁锢与解禁为主题展开的艺术活动在798的时态画廊拉开帷幕。性激情总是与禁忌——社会制度与人性内在的禁忌——紧密相连。“解禁之后”有双重含义,在经历了“”之后的中国,社会开放伴随着性的开放,而“70后”与“80后”的年轻艺术家们的成长恰好与这一现实背景同步,在他们的艺术之中,有关身体、情感与性的思考,更新了前两代艺术家伤感的现实反思和符号化的政治批判,成为了表达个性化的自我和理解复杂的后极权社会状态的重要途径,本次展览试图呈现当代艺术史中这一关键性的转向,并且,通过“禁锢年代的记忆”,“民间狂欢”,“卡哇伊的世界”,“游牧地带”,“表达的辩证学”,“‘唯一’的神话”这六个结构性主题,深入讨论这一转向的成果与可能性,以此推动年轻一代对于文明设问的自觉性与美学建构的深度。

不可言说——比尔· 维奥拉

文/王宏州

上海James Cohan画廊于2012年3月9日推出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个人作品展《不可言说》,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比尔· 维奥拉是公认的在录像领域里成就卓越的艺术家,极大地扩展影像艺术的规模,创作视野以及历史维度。他的创作涵盖了视频录像、富建筑性的影像装置、平板显示屏作品、声音场域、电子音乐表演,以及为电视传播、 剧院及宗教场合创作的作品。他的作品注重普遍的人性体验——出生、 死亡、 意识的演变——这些都植根于东西方艺术以及精神传统。

本次展览将展示《变形记》系列中的四件作品。题目《变形记》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并非以外界方式而是自身从内部发生转变的时刻。维奥拉曾说过,“自身的转变,通常是源于某种深刻的内部启示或是一种强烈而明晰的直觉与深不可测的情感,战胜了个体直至有‘一束光’照在他/她身上……有时最深刻的人类体验就像这样发生了,突破意识的外部极限而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