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夜间能见度的观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能见度观测是气象观测的一个重要要素,所测得的能见度资料不仅可反映大气层稳定程度,也可作为判定气团性质和研究大气污染的重要因子,还为航空、航海、交通和人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随着气象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气象观测已基本由自动观测取代人工观测,目前只有极少部分气象要素人工观测,而其中云、能、天还是靠人工目测进行。

[关键词]:能见度 气象现代化 气象观测

0 引言

能见度观测是气象观测的一个重要要素,它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夜间能见度是指:(1)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水平距离,(2)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所谓“能见”在夜间是指能清楚地看到目标物的发光点;“不能见”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

夜间由于光照条件限制,能见度观测最好用发光物体(如灯光)作为目标物,再根据灯光强度和距离,查出相应的能见距离,在无条件利用目标灯进行观测的情况下,可根据天黑前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当时的天气现象及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实践经验加以估计。因此夜间能见度的测定分为:利用目标灯进行观测和无目标灯情况下的观测。

那么我们如何观测夜间能见度呢?夜间观测能见度时,值班员应先在黑暗处停留5-15分钟,待眼睛适应环境后,才进行观测。

1 利用目标灯进行观测

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均应在各方向选择一些固定的目标灯来作为观测能见度的依据。但应注意:

1.1 应选择孤立的电源作为目标灯,不宜选择成群、成带、重叠的灯光。

1.2 目标灯的灯光强度应固定不变。

1.3 灯光应是不带颜色,没有灯罩的白色光源(碘钨灯,汞灯等均不适宜)。

1.4 应位于开阔地带,不受地方性烟雾的影响。

选择目标灯后,应测定目标灯至观测点的距离,了解其功率,再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灯光能见距离与白天能见距离的关系表查出其相当的白天能见距离,制成登记表,并绘制成灯光目标物图,作为观测的依据。

不宜选定的目标灯(如厂矿、居民点街道等照明用灯),由于强度不一,且相互影响,形成光带,不易辨认。故不能用作观测能见度的依据。但可通过观测这些光源的能见与否及其清晰程度,供作判断能见度趋势的参考。应当注意的是,这些光源与测点的距离,并非能见距离。

2无目标灯情况下的观测

2.1在月光较明亮的情况下

可根据目标物的能见与否判定能见度。由于光照条件差,不可能象白天那样清楚的看清目标物的形体、轮廓,而只要隐约地分辨出比较高大的目标物的轮廓,该目标物的距离就可定为能见距离。如能清楚分辨时,则能见距离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

2.2在月光暗淡或无月光的情况下

可根据天黑前的能见度实况和天黑后的连续观测,并结合天气现象、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观测经验等,首先分析能见度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具体判断当时的能见度。

目前,夜间能见度观测,几乎都在无目标灯的情况下进行。在实际估测中,若能总结出测站在各种照度下夜间能见度的相互关系,作为判定的依据,这对提高夜间能见度的估测质量是大有益处的。一般说来,当测站处于同一性质的气团控制下,且无视程障碍现象产生时,能见度在短时间的变化是很小的。夜间能见度观测中就利用这一点,在气层稳定且无视障碍现象产生的夜晚,分别对不同月光(满月、半月、无月等)、不同云天(碧空、透光云、蔽光云等)时,测站入夜(或黎明)前后的能见度进行多次的对比观测,以求出其平均相关值。例如在傍晚能见某方15.0千米的山,入夜(碧空无月光)后只能见在这同方向的8.0千米的山。得此结果后,再遇碧空无月光的夜晚,当8.0千米的山能见时,就可按15.0千米的山能见来确定能见度。这样就有据可循,大大减少了夜间能见度估测中的盲目性,使观测结果比较可靠。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