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加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发散思维培养对于学生发展很重要。只要在再现生活,创设情境,甄别教材,激发兴趣,延迟反馈,多元解读,赏识教育,开启思维等方面采取些措施,就会收到好的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散思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发散思维的培养既合乎时展的需求,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对此,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再现生活,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创设的信息技术情境应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如同面临真实生活,头脑中已有的大量知识经验会迅速作用于问题情境中,在分析、处理问题时会得心应手,表现出思维异常活跃、畅通少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思维的阻滞性,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情境的创设再现生活。生活实际情境就是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迁移整合”到课堂中,学生会感同身受、思维积极,处理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Windows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用到的比较多,在学习Windows基本知识时,可以在充分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教学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在上课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桌面是什么?是对话框,还是一个窗口?存储在桌面上的文件能在硬盘里找到吗?怎样能够找到?能把桌面删除吗?是否可以把所有的文件都直接放在桌面上?桌面上的文件是在内存还是在外存”?

这些生活化的教学疑问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以达到扩大发散思维的目的。

二、甄别教材,激发兴趣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对兴趣的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思维上极大的活跃性,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必备的基础。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实在、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敲门砖。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如何将学生消极的“要我学”的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态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浓时,通过利用他们爱做游戏、听故事和看小说等方面的爱好,把他们的兴趣自然地迁移到内容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对游戏、故事以及课外书的浓厚兴趣并且把这些原有的兴趣自然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这种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具有独特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电子邮箱的使用”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对内容产生兴趣。这是在课堂上笔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电子邮件“@之父――托姆林森”的故事。

在我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激发,纷纷要求老师介绍电子邮箱的知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原有的对故事浓厚的兴趣,又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

三、延迟反馈,多元解读

延迟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过早的评价会切断学生的思维链条,成为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不利因素。延迟评价策略的恰当运用,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条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与交流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放飞联想,酝酿对事物新的看法。教师不要立即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更加不要轻易地做出否定的判断,这样做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想法,这样学生会感到无拘无束,因而能够畅所欲言,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受到他人启发而迸发出思维的灵感。

例如在画图软件的学习中,老师通过向学生质疑:怎样画出一个杯子?一位同学很快回答可以利用椭圆工具画出杯口和杯底,用铅笔工具画出杯身。这时老师不要急着忙于评价,而是继续发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很快又有同学回答都用椭圆工具来画,先画杯身,再画杯口、杯底,最后用橡皮擦修改。这时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寻找新的画法,又有学生认为杯口和杯底同样用椭圆画,杯身用曲线工具来画。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还有同学认为先画杯口、杯底,然后用曲线画出杯身的一边,再复制翻转一下,画出来的杯子左右完全一样。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是在第一位同学作答之后就立即给予评价,而是运用延迟评价的策略为同学们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赏识教育,开启思维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它要求教师学会欣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鼓励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赏识教育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即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是在肯定基础上的批评,学生会容易接纳,成为有效批评,消除了学生对教师批评的抵触情绪,引导其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中,要淡化统一,关注个性。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导致其个性差异也较为明显,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初中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有的学生基础很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标准”的答案,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表现,而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对待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发光点,从而使其个性与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做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很重要,其途径与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多动脑筋,积极探索,加强实践,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等.思维发展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08(7).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3]孙海侠.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指导与练习.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6).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安市穆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