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表现论在外事翻译中的体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表现论在外事翻译中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一切文化表现形式都受到宏观上的语境以及人作为主体的制约,语言文化心理问题被认为是文化翻译理论中最富于铺垫性的深层课题。文章将以文化表现论为指导,来探寻外事翻译基于自身特殊性而采取的翻译策略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翻译;表现论;外事翻译

一、文化表现论

在全球经济多元化和多元社会形态发展为导向的多元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对翻译观念和方法论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文化作为一种“原本性的存在”,具有其本体论特征,表现在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

在《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刘宓庆先生提出了翻译中的文化表现论这一概念,认为一切文化表现形式都受深层意念的制约,受文化心理的制约,受语言的异质性机制的制约,表先法定制于文化心理。因此,对语言文化心理的研究应是文化翻译的终端研究。本文将基于文化翻译表现论的若干原则浅析外事翻译。

二、外事翻译中的文化表现论体现

早在19世纪末,马建忠(1985-1900)先生就意识到了表现论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的翻译需恪守的“确知——摹写——神解”程序论虽在各科学体系成型的今天看来比较粗略,但却也可用来把握外事翻译策略的精髓。

外事翻译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一些特点。

其一,政治立场正确性。译员一个误译或是在政治立场上把握稍有差池在外交活动中都会被放大对待,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引起巨大波动。表现论指出,任何翻译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本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指导,文化表现式必然要与本民族的文化现实相联系。例如,在西方国家中,“Chinese wall”并非长城的指代物,而是指将内部各部门隔离开来以防敏感信息外泄造成利益冲突的意思,而这一解释带有明显的政治歧视倾向。

其二,外事翻译时效性强,外事翻译涉及的内容是随着国际大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一点反映到广义上的文化适应性上来就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语音、语法、语用、词汇等等各方面的语言特征都是不同的,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现实背景表现法是没有意义的。例如,“民族”一词的翻译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译法,将其译为”nationality”,事实上,nationality的 含义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有了变化,该词不再指少数民族的“民族”,而更多的是指“国籍”。如果将民族译为nationality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外事翻译中根据上下文的判断,指“中华民族的团结”时,译为“national unity or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指“各民族间的团结”译为“ unity among ethnic groups”。

其三,外事翻译政治政策性强,许多出发点常常是带有隐含的意义的,联系到表现论就是译本给主体留下充分的酌情权。例如,我国对外翻译中译员会使用复杂、冗长甚至是累赘的句式、词法,这并不是译员的翻译功夫不到家,而是出于政治考量。西方国家政府常配有专门的翻译办公室将中方译本再翻译成符合西方语法习惯的译本。而这些过程就给我方留下相当的回旋余地,在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我方有足够理由称对方理解产生偏差。

三、结语

语言世界的实质是一个语言文化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渊源于语言的人文性。我们必须关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包括种种文化行为——具有特征的文化生理行为、集体和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和文化语言行为。在外事翻译中恪守文化表现论的原则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使 文化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外事译员,应将其作为工具指导自己不断向外事翻译的政治敏感性、实事性与纪律性靠拢。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

[2] 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1).

[3] 涂和平,张欲晓,江广华,刘彦娟.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7).

[4] 涂和平.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J].上海翻译,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