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革 创新 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革 创新 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经过16年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今日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为扮亮这颗明珠,浦东档案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十多年来,浦东新区档案人秉承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工作理念,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创造了浦东档案事业的辉煌。去年5月,浦东新区档案局馆局馆长钱娟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今年5月,在上海市首次评选的全市五一劳动奖状(章)获得者中,“浦东新区档案局”赫然位列49个得奖集体之首。

浦东建政时综合档案和专门档案分别管理,档案资源的分散状况与浦东新区实行的“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不相适应。于是,在经过了几年的运作之后,在改革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面的浦东人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了“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

浦东新区的档案管理开始于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然而,在浦东建政的最初几年,浦东新区的档案管理处于分散状态:区委办公室增挂了浦东新区档案局牌子,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区委办公室下设立档案馆承担了浦东新区综合档案馆职能;浦东新区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着集中统一管理城市规划、土地、房产、建设等城建档案的职能。在这种体制下,综合档案与专门档案机构分设,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对于秉承着“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浦东人来说,这无异于浪费。

于是,在改革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面的浦东新区党政领导于2001年11月决定对新区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资源和职能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井在一年以后的2002年11月建立了隶属于区委办公室的浦东新区档案局、档案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统一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

“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统一管理”,这是一种全新的体制。在新的体制下,档案局(馆、中心)对全区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并进行统一的监督和指导,避免了往常容易出现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一年之中,新区档案局(馆、中心)对原有的制度、规章、流程、办法进行了梳理、增删,实现了业务指导的“一个口径”。新体制的建立也使档案资源真正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整合之后的档案馆保存各类档案180万余卷、资料2.6万余册,缩微、地图、字画、照片、碑刻、印章、礼品、家谱等档案应有尽有。整合之后馆藏资源补充渠道得到疏通。档案的集中,实现了档案接待查阅“一个窗口”,为“一门式”的档案服务提供了可能。在建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档案局(馆、中心)对科室结构和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和配置,人才、设备等资源得以共享,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一支队伍”。

机制的重塑,实现了档案业务指导、管理和利用的统一。对于浦东新区的档案事业来说,这种改革决不仅仅是精简了机构,更重要的是为整个浦东新区的档案基础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新区党政领导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要求。按照这个要求,浦东新区档案局实施了科技领先战略,完成了1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项目,建成了“三网一库”信息支撑平台。

有专家说,档案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档案工作的复杂性就要增加十倍。资源整合后,浦东新区档案馆的档案达到了180万卷。在全国区级档案馆中,这样的数量是首屈一指的。管理这些档案,开发这些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成为浦东档案人的一个重要选择。

1993年,为适应浦东大开发的需要,浦东新区就开始探索档案管理现代化。在档案工作中他们推广、使用了缩微技术,拍摄了100多万画幅的缩微档案。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之后,为了克服缩微技术在检索速度、远程传输、存储容量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又引进了缩微胶片扫描仪,在全国档案界率先进行了缩微模拟影像转换为数字影像的实践。2001年,又引进了柯达数字存档机,开发了影像系统软件,对纸质档案、缩微胶片生成的数字信息及已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规模化整理,然后批量处理输入胶片打印机,形成可长期保存的缩徽品,从而实现了光学扫描和缩微拍摄的同步进行。

按照新区领导提出的档案工作要“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要求,浦东新区档案局实施了科技领先战略,先后完成了10多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档案科研项目。他们完成的《城市建设档案GIS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区形态发展的动态跟踪,《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在线归档和社会化服务系统平台》、《浦东新区数字档案工程及协同办公服务平台》、(档案信息集成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为打造数字档案馆奠定了基础。由钱娟同志任课题组长完成的《档案密集架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和控制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浦东新区档案新馆落成之后,浦东新区档案局馆又建成了由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三个网络平台组成的档案信息支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运行着档案GIS目录中心、政府电子文件服务中心、浦东新区现行文件和信息公开中心、档案资料全文数字化服务中心以及城建档案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浦东新区档案局门户网站。由这四个中心、一个系统和一个网站组成的现代化的应用系统涵盖了浦东新区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

上述应用系统与档案传送运输系统、利用服务系统、条形码系统、信息导航系统、排队叫号系统、细水雾消防灭火系统,构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完整体系。这些系统的运行不但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而且也为新区档案局(馆、中心)在更大范围内更方便、迅捷地开发档案资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浦东建设日新月异,浦东档案工作者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也随着浦东建设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延伸。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开发开放档案资源,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创新档案服务方式,诸多举措使档案工作进一步地走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

浦东新区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要求各个政府机构都要以最小的行政成本向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按此要求,浦东新区档案人把“服务”做到了极致。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都是近几年里开展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人员深入到工地现场,指导施工、监理单位解决档案管理中难点问题。仅干部学院工程,他们不但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而且还直接帮助整理竣工档案1792卷。他们的服务提高了这些重大项目档案的质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三分之二在浦东。世博展区建设动迁范围广、住户情况复杂。为准确核实动迁范围内的房屋建筑面积,档案局馆建立了完备的专题查询目录数据库。先后核实了7900户居民的住宅档案,核对了500户疑难住户的档案信息,为动拆迁公司提供了500多人次、3000多卷的档案利用。他们的服务既保护了动迁居民的权益,又有力地促进了动迁工作的开展。

为扩大服务范围,浦东新区档案局经过积极争取,使档案馆成为浦东新区“政府公报开放点”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利用中心。通过手工翻阅、触摸屏点击、网络检索、语音电话等多种查询途径,向广大群众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浦东新区档案馆为2700多人次提供了有关信息的检索、利用,免费提供政府公报800余份。此外,通过语音电话为6000多人次提供了政府信息13000件次。

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浦东新区档案局馆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档案服务的方式。资源整合之后,档案馆就开始对利用者提供“一门式”服务,利用者只要进入了利用服务区,取号、等候、利用、复印,都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完成;针对不同对象的特殊需求,档案馆还推出了电话预约、送档上门、委托代查等人性化的特色服务。这些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与大众沟通的桥梁,也使得近年来档案利用的人次和卷次不断上升。2003年,浦东新区档案馆接待查阅25746人次,利用档案22411卷次。2005年,查阅档案攀升到50000多人次,17万卷次。3年时间,利用档案的人次增长了94%,利用档案的卷次增长了近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