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反倾销与制造业进口、产出、直接投资双向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反倾销与制造业进口、产出、直接投资双向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80~2007年美国反倾销制造业进口产出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前者和后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制造业进口与产出波动是决定美国反倾销发起的主要因素,直接投资在中长期也会对反倾销发起产生影响。反倾销在短期进口贸易抑制、产出增长、投资跨越效应明显,但在中长期这些效应逐步消失。总体看,反倾销短期产业救济效果较好,长期趋于无效。

关键词:反倾销;美国制造业;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DF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10-0057-05 收稿日期:2009-05-27

美国过去几十年一直是几大反倾销传统使用者之一,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和美国商务部数据,1980年至1994年,美国共发起反倾销指控超过650起,与欧盟、加拿大一起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三甲,而在1995~2008年期间,累计对外发起反倾销指控达418起,位居印度之后,排名世界第二。美国对外反倾销一个鲜明特征是大多数指控都发生在其制造业部门,特别以金属和化工、塑料橡胶制品产业为典型,与美国数以万计的进口品种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反倾销实质就反映这些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长期战略。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反倾销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研究,其中美国占绝大部分。代表性的如Krupp,Corinne M(1994)以美国1976~1988年化工行业的反倾销案例数据为基础,发现进口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国内相似产品企业规模、边际成本、化工业生产指数以及倾销幅度显著影响企业反倾销诉讼的决策。Prusa TJ和Susan Skeath(2002)曾通过对1980-1998年之间的全球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各国的反倾销主要存在着两种动机:一是战略保护;二是反倾销报复。国外研究的另一方面是反倾销实施的经济效果。R.W.Staiger,F.A.Wolak(1994)使用美国1980-1985年的制造业数据对进口和国内产出对反倾销调查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反倾销法的非关税效应是非常大的:一是终止协议也会导致进口流量下降和国内产出增长;二是调查效应也非常明显。T.J.Prusa(2001)利用美国1980-1994年间总计700多起反倾销案例,使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技术考察了立案前3年、立案当年和立案后3年共7年的反倾销长期效应,进一步为贸易限制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论据。Blonigen和Feenstra(1997)运用美国SIC行业层次的资料研究了反倾销保护与FDI间的相互作用以及1980~1988年日本在遭遇反倾销后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反应情况。

而国内的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反倾销这一研究领域,从9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一个研究的热点。代表性的成果如杨仕辉(2000)对国际反倾销的静态和动态博弈以及我国对策的分析,宾建成(2003)界定了中国首例进口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分析与评估方法,朱钟棣,鲍晓华(2004)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反倾销税价格效应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关联影响,谢建国(2006)对美国对华反倾销原因的实证研究等。总体看。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般都是对反倾销与进口、产出、投资做单向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一致性较好,而双向的实证检验比较缺乏,本文即试图在此方面作一探索。

二、美国制造业反倾销与产出、进口、直接投资关系的VAR模型实证

(一)模型及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Johansen检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来验证美国制造业反倾销与产出、进口、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对于反映反倾销强度的指标,选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年度涉案金额数据,并用涉案金额年度的变动百分比USADVRATIO作为反映反倾销强度的指标。其他几个内生变量为美国制造业附加值年度变动率USADDRATIO反映产出变动,美国制造业进口年度增长率USINDIMPRATIO反映进口变动,国外在美国制造业投资额USMFDIRATIO反映直接投资的变动。建立模型如下:

Yt=C+A1Yt-1l+A2Yt-2+…ApYt-p+Et

其中Yr为上述4个内生变量组成的时间序列向量,c为常数列向量,At为参数矩阵,Et为随机误差列向量。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4个内生变量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滞后期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4个内生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了检验,为平稳序列。

VAR模型内生变量的排序会影响到它们度量的效应,因此首先应该确定模型的结构。依据已有文献的一般选择标准、变量影响力、变量作用的顺序,本文对模型变量的排序为USINDIMPRATIO、USADDRATIO、USADVRATIO、USFDIRATIO,这个排序符合反倾销理论模型和相关文献传统。进口增长率不会受到后面所有变量同时影响,而进口增长率的变化会对产出水平和反倾销强度产生影响,产出变动率也会影响反倾销强度,而反倾销强度的变动又会反馈给进口增长率和直接投资额变动率,直接投资和进口一定程度存在替代关系,因此直接投资额变动率也将给进口增长率以反馈。运用Eviews5.0对内生变量的滞后期进行检验,发现s个标准中有3个显示滞后3期(包括AIC),所以确定滞后期为3期。进一步的根据Eviews的计算,VAR(3)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位于单位圆内,因此VAR(3)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本文时间序列向量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统计局(www.census.gov)和布兰迪斯大学教授Chad.Brown提供的国际反倾销数据库(Global Antidumping Database)。本模型的样本区间为1980-2007年,统计软件为Eviews5.0。

(二)模型的统计检验、估算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运用Johnson方法对模型来进行了协积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条件下模型不存在协积向量,因此可以直接对VAR(3)模型进行估算,发现模型拟合较好。模型的主要统计量见下表:

要对VAR模型的参数估计值进行解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对本文的VAR模型作出结论,必须要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行。图1是VAR(3)模型主要研究对象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1 美国制造业进口、产出增加值和直接投资对反倾销强度的影响。图1显示,美国反倾销强度对制造业进口的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存在1期滞后,在第1期之后正向响应不断增强,到第4期响应达

到最大值,随后逐步下降,长期趋近于0。反倾销强度对制造业产出增加值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存在2期的时滞,从第2期之后负响应不断扩大,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步恢复。反倾销强度对国外直接投资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在1期后开始出现较小负响应,第4至8期出现正向响应,长期趋于0。从累积响应看(未在图中列出),反倾销强度对进口正向冲击累积响应为正,而对单位制造业产出增加值正向冲击累积响应为负,对单位国外直接投资正向冲击的累积响应为正。

反倾销对于进口和产出的响应与基本理论相符,反倾销日益成为少数产业的长期战略,是它们在进口增长、产业不景气等条件下向竞争对手挥舞的大棒。值得注意的是,与产出冲击相比,反倾销强度对进口冲击的响应更快,响应幅度更大,说明进口渗透是诱发反倾销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的,结合表4的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在制造业进口、产出增加值和直接投资三个因素中,短期内(1~3期)进口的方差比最大,第2期和第3期分别达到6.358%和16.378%,其次是产出增加值的方差比,分别达到2.941%和8.131%,而直接投资的方差比最小,分别为1.703%和1,696%。而在中长期(4-10期),权重发生了变化,产出增加值的方差比(从8.131%提升至22.853%)超过了进口的方差比(从14.167%升至15.068%),这说明,在中长期决定反倾销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制造业的产出增加值变动。而直接投资的方差比在中长期逐步增加(从2.999%增长至4.633%),也就是说,在中长期外国在美国制造业的投资对美国反倾销强度的影响逐步扩大。

反倾销对直接投资的累积响应为正,似乎与传统理论有冲突,因为传统理论认为关税跨越型投资会对东道国企业和政府造成压力,导致反倾销强度下降。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升级将反倾销纳入作为战略竞争工具。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后,马上成为了美国的“国内产业”,为了自身利益,它们往往会与东道国利益集团联手,攫取海外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以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件为例,其中主角就是在美国投资的日本彩电生产厂商三洋、夏普、东芝等,美国企业倒成了配角,这些日本企业投资美国的初衷就是就是规避美国的关税和反倾销壁垒,在遭遇中国产品威胁的时候就利用反倾销来维护自身市场份额。结合方差分解表发现,随着跨国公司在美国关税跨越型投资经营时间的持续,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美国制造业反倾销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 美国反倾销强度变化对美国制造业进口、直接投资和产出增加值的影响。图1显示,美国制造业进口对反倾销强度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初始响应为0,在第1期之后负响应不断变大,到第3期达最大值,之后逐步恢复,从第6期开始显示出较弱的正响应,长期趋于稳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反倾销在短期内对制造业的进口贸易可以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是美国反倾销终裁的税率一般较高,往往会导致被指控进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二是一般而言制造业的需求弹性较高,进口价格上涨之后引致的需求下降比较明显,三是反倾销发起时间往往也处于需求不景气的状况下,因此,短期内反倾销对于制造业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然而,在中长期进口会出现弱的正向响应的原因在于:其一。国外经验研究表明,一国产业与世界市场一体化程度是影响产业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重要因素。而根据WTO数据,美国制造业与世界市场一体化程度是非常高的,美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制造业总出口的比重一般在10%以上,而进口的比重则更高,一般在15%以上。因而,美国对外发起反倾销后,由于反倾销税较高,加上与世界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导致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在一定时间之后未被指控国的进口逐步替代了被指控国的进口。其二是源于美国反倾销税的结构差异。美国的反倾销税一般分为单独税率,加权平均税率和惩罚性普遍税率,不同的被指控出口商税率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那些成本优势明显、被征单独税率比较低的企业而言,由于征税以后出口成本上升不多,而其他的企业由于被征高额的税率出口成本上升明显而阻碍了其出口。客观上起到了清理出口市场,消除竞相价格竞争的效果,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被征低税率的企业不仅可以填补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还获取了垄断优势,往往能够在美国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导致贸易抑制失效。

美国制造业的产出增加值对反倾销强度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初始响应为正,在第1期之后正响应逐步提高,到第3期达到正响应最大值,在第3期之后逐步向均衡水平恢复,第5期开始显示负响应,长期趋于稳定。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反倾销对于制造业的贸易救济效果比较理想,由于短期内进口受到了抑制,美国制造业得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然而,在中长期,产出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长期稳定于较小负响应水平。其原因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进口贸易转移效应和反倾销税率结构效应。原因之二在于美国反倾销制度和程序本身的特点。一般而言,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标准、替代国标准、税率归零标准的存在,美国商务部往往可以容易的得出存在正的倾销幅度的认定。所以美国反倾销终裁结果往往就取决于产业损害的认定,而美国产业损害认定标准在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上,往往只要进口渗透是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原因之一,就会得出肯定损害认定。因此,在很多反倾销终裁肯定并进行征税情况下,往往进口渗透只是美国制造业产业损害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或者是来自于需求方面的因素,而反倾销裁决和反倾销征税并不能根本解决美国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是需求低迷的问题,因而,在中长期反倾销对于美国制造业产出的产业竞争力改善效果不佳。其原因之三在于美国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应。根据美国劳工局的历年年度投入产出表和朱钟隶和鲍晓华(2004)的测算,金属、化工、塑料橡胶、机电产品等美国制造业反倾销涉及的重点部门,其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同时大于1,说明这些产业都是属于前后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同时这些产业与下游和相关产业的价格关联性很强,美国制造业的反倾销,会抬高下游和关联产业带的成本,从而对美国制造业的产出产生不利影响。

从国外在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对美国反倾销强度的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的反应看,初始的响应为0,在第1期之后出现正向响应并逐步提高,到第3期正向响应达到最大值,第3期之后逐步下降,从第5期后显示出持续的负响应,负响应最大值出现在第6期,长期趋于稳定。对于短期内反倾销所引发的投资跨越效应,可能的解释是:一是较高的反倾销税率抬高了国外出口企业出口成本,使得国外企业以出口方式维持在美国制造业市场份额比较困难:二是前文提到了美国反倾销税的结构差异效应,反

倾销税的结构差异客观上淘汰了被征高税率、成本相对较高的厂商,而低成本、低税率的厂商获得了填补其他厂商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可能导致产能的扩张;其三是,美国反倾销的示范效应比较明显,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的竞相效仿,使得出口商的产能无法通过出口有效向其他市场转移。至于在中长期为何直接投资水平会下降,可能的解释为:其一是东道国制造业部门的垄断厂商在中长期必然会通过在国内市场产能和价格的调整对进入国内市场的企业进行阻击;其二是美国制造业国内需求增长有限,国外企业的长期进入和产能扩张将使得产业的利润下降,使得国外企业失去投资跨越动机。

(三)美国反倾销的产业保护效果

运用美国反倾销涉案金额的变动趋势与美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动趋势作一对比,以衡量美国制造业反倾销的综合效果。本文运用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TC)来衡量其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在某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为便于比较,美国历年反倾销涉案金额(USADV)以百亿美元为单位。图2显示,从1980-1990年,美国反倾销的涉案金额基本比较平稳,1990-2007年,涉案金额出现大幅波动现象。不过可以明显看出这一时期总体反倾销的强度还是要高于1980-1990年。然而,衡量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竞争指数却在1980-2007年整个阶段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这一鲜明对比说明,在中长期美国反倾销的综合产业保护效果不理想。无法扭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长期下降趋势。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表明,短期制造业进口是影响美国反倾销强度的主要因素,而在中长期制造业产出波动影响占主导地位,直接投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增长。另一方面,反倾销短期对进口存在抑制效应,有利于产出恢复并引发直接投资增加,从中长期看,由于本文提出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进口抑制、产出增长效应趋于消失,直接投资水平回落。综合来看,反倾销产业保护的综合效果短期比较理想,而长期无法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实质作用。对于未来的研究,本文建议:一是密切关注跨国公司对反倾销工具的战略运用,它们越来越在反倾销的发起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改变反倾销发起和实施的预期效果,也向传统理论结论提出了挑战;二是任何国家在发起和实施反倾销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产业的特定性如需求弹性、市场结构类型、市场一体化程度和产业关联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本国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因为这关系到反倾销产业保护绩效;三是国家的长期宏观产业政策如招商引资政策、出口促进政策、反垄断政策应与反倾销的发起和实施保持一致,形成一股合力,长期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