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课后再研究”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课后再研究”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后再研究”这句话在数学课堂中实为多见,一般出现在一节课的难题之后。或因为自己“精心”预设的教学内容,却在课堂上遭遇一下子说不清楚的情况,为了保证课的顺利进行,只能借用一句“课后再研究”对前一个片段做一个结束。或因为下课时间已到,为了完美结束这节课,而采用“忽略”、“课后再研究”的办法。本文从课中应注意使用“课后再研究”及将此句作为课后“点缀”来谈对此的思考

关键词:课后再研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46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了总结和思考。之所以采用“忽略”“课后再研究”而“继续”的办法,笔者想原因有三:

第一,这部分内容本就是后来添加上去为后面学习做铺垫,可教可不教。

第二,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目标达成了一些。

第三,面对课堂上这样的意外,当没有好的策略,所以也只能采用“忽略”“课后再研究”而“继续”的办法。

教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实施时被学生“破坏”或“打乱”是在所难免的,这可能是内容本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越来越多。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要给学生创造充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这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我们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更加重视,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加大了,我们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到了哪个思维水平,教师很难准确地预见到。这样,对于课堂上所发生的,教师也就很难准确的把握了。那么在使用“课后再研究”这句话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 别让“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成了口头禅

有一位教师上《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和腰的长短无关呢?”“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教师这样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点出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疏漏,即没有分辨“腰”和“高”的关系,“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转化关系。但可惜的是,执教老师没能抓住这个契机,只是一带而过。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也常常在课堂中听到,如“同学们提的问题太多了,我们解决不了,课后再研究吧!”“如果还有不同的想法,下课再跟老师说。”……有些教师几乎把它当口头禅了,这种现象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下课再说”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老师担心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逃避问题的现象。之所以说是潜意识的,是因为教师并非有意逃避问题,而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变成一句“以不变应万变”的口头禅。在这种情况下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探讨:其一,影响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和教学留点遗憾,偶尔为之未尝不可,关键是后续行为要紧紧跟上。教师要在“教后反思”中认真记录下来,课后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可是一般情况下,老师的这一允诺大多没有实现,课一上完便万事大吉,何况有些还是借班上课,再回头去探究问题的可能性不大。长此以往,有的学生会对教师失去信心,原来“这个问题”老师也不能解决,原来这样的习题课后根本不需要研究的。笔者曾留心观察了很多节课,课堂上教师承诺“课后再研究”,但课后并没有见到老师主动找学生了解问题,也没有见到学生围着教师“纠缠”不休,这说明师生都已忘记了问题。或者师生都已知道“课后再研究”只是一种借口。其二,不利于课堂资源的捕捉利用。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要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要能及时抓住有效的课堂信息展开教学,这样的课才是动态生成的,才会具有生命力。如果“课后再研究”成为老师的口头禅,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全心地关注学生,不会用心地捕捉资源,课堂就总是“依计而行”,而学生的思维就会总是在问题的边缘上游离,学生的思维无法开放,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2 别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当“点缀”

如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的活动课《巧数长方形》,从数线段的方法引入到数长方形的方法,各环节的处理细致入微,教者引导得法,学生探究有序。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孩子们表现的都很不错,解决教案中最后一题也轻松到位(如左下图1)

图1 图2

为了给课堂提亮,随后出示了这样的一题:(如右上图2)

但是,一直就是不见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的交流,一直到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老师才说:“这道题目比较难,我们课后再研究。”

当我们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最后一道练习,课堂有充足的时间,为什么不组织学生交流?”原来,教者的教案就是这么设计的,打算在新课结束的时候出示此练习,用以增加课的“亮点”。教师没有想到课堂上的时间会空出那么多,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此题到底有几个长方形,没底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只好干等着下课铃声,使“亮点”成了“黑点”。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一定要慎说。不能将“这一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当成漂亮口号,教师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布置了就要关注,要在合适的时候抽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后研究的情况,使“课后再研究”落实到位,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延伸、拓展的有效行为,能够当堂引导处理的问题绝不留到“课后再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3]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燕(1978-),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小学,浙江杭州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