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村古城的变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村古城的变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古城历史

该村自建立1000多年来,历经风雨苍桑,朝代更替,期间百姓饱受兵荒马乱、土匪盗贼的骚乱和旱涝蝗灾之苦,民不聊生。明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钱鈜的安徽举人,随父北迁磊石,后来看到湖南崖村三面环山一面为水,是个好地方,于是他从磊石迁到湖南崖村落户。钱鈜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文,年轻好胜,他了解了该村情况后,策划了垒围墙环绕封闭全村,阻挡乱人进村扰乱的方案,该方案确立后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随后组织全村200多人齐上阵,肩挑手抬,打石头的打石头、运石头的运石头、垒墙的垒墙,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起了周长8000多米、高6米的石头围墙,并在围墙东西南北方向建了九个哨门,哨门为二层楼,其中四个为三层楼,每个哨门楼顶层各配一门土炮,分别有人把守,白天放行百姓外出干活生计,晚上关闭,又组织百余人进行守卫,轮流值班放哨打更,并在围墙根留有与各哨门相通的更道,如有情况,以锣鸣为号集结村民300多人手持大刀、长茅、铁掀等齐上阵,多次阻止和击退匪帮坏人进村。高高的围墙、严密的守卫,确实保障了百姓生活的安定。自明清时期,随着村民人口的增加,又多次对围墙及设施进行了维修加固,民国年间,村长王佃运带领村民又进一步扩大修整。在乱世中,对村民的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邻近几个村如遇不测,即跑到该村躲避以求安全。湖南崖村经明、清和民国历史久远的洗礼,成为一座较坚固的防御城堡在当地闻名遐迩,因此,被称为“乡村古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古城的人口也由1000多人繁衍近2000人,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也带来了古城的繁荣。到清代和民国时期,城内有知名的周家肴肉李家粥,付家烧饼吃满城;钱家高掌馒头数第一,还有周家香烧鸡;李家何家杂货去赶集,黄家百货品种齐;徐家铁匠炉,何家的木匠铺;段家的香油坊,李家的理发铺,钱家沂州开酒厂;王家付家缸碗窑,张家段家开粉坊;钱家开办烟酒铺,宋家包子叫满庄;钱家专卖香花生,李家葫芦花子糖;湖岸豌豆做凉粉,冬闲出门挣钱忙;白天学堂朗朗读书声,夜晚时时传来敲更声;城北捕鱼忙,城南播种急;城东挖煤炭,城西扒矸打石头;扒了黄矸烧黑碗,打了石头烧石灰,挖了煤炭取暖又做饭;街南头,老何场,全是说书秧歌娱乐地,好听还是弦子戏;缺医少药看病急,全靠钱氏针灸老中医……。古城一时间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热闹非凡,生机盎然。

二、古城倚三山

古城三面环山,一面邻湖。所渭古城三面环山旧时简称“三山”,即城东为东山(岭),海拨89米;城西为西山(岭),海拨70米;城南为南山(也称石猴山)海拨120米。三山连绵几十里,但山上植被稀少,只有肉浆植物“旱莲”(俗称莲花盆)可以生长。三山蕴藏着丰富的红色矿床——铁矿石。1958年中国掀起了大办钢铁高潮,政府组织了万人矿山开采大军,三年时间,三山全部被开采殆尽。铁矿石主要供应付庄钢铁厂和临沂钢铁厂的炼钢用料,开采后的三山,满山凸凹不平,面目全非,满山全是红石渣。一九六五年后,政府又组织在三山铁矿石渣上栽满了洋槐(刺槐),铁矿石渣正适应洋槐的生长,十年后,三山槐树生长良好,绿树成林。每年洋槐花盛开季节,鸟语花香,游人如织。丰富的槐花资源亦成了优质蜂蜜的生产基地,三山承现出一派秀丽的景色。夏日雨后游人赞曰:乡村古城倚三山,站在三山看蒙山,不远不近看艾山,近看莲花庆云山。山吻浮云云欲飘,云过青山秀姿娇。

三山中的南山,有美丽的传说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在山东北500米处,有一宋朝时期、座南向北的将军陵墓,墓主人是驰骋疆场的一位战将,出征途经此地病死,时值炎夏,宋王御旨就地厚葬。陵墓前有一墓碑,陵墓正北百米处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四柱三门石牌坊,拾阶而上北行50米,矗立着高10米、粗围二人合抱、东西相距10米的二根八棱石柱,石柱上分别蹲座着精刻细雕、栩栩如生的朝天吼(百姓称石猴)。面对泥陀湖湖台方向。陵墓、墓碑、石门、石柱、石猴浑然一体,均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可惜这座陵墓及墓碑、石门、石柱、石猴均在中毁坏无存。

在南山脚下将军陵墓北,有一条东西大路,这条路是当年黑瓷主要产地朱陈、湖西崖以及山里果品等物资东去输往日照岚山、江苏赣榆、东海等地,再回头运回港口的海货、食盐等海产品的必经之路。每天路上驴驮、人推、车拉、肩挑、人抬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三山周边当年古迹甚多,如朱陈的宝泉寺、古城南的土地庙、

古城东响马岭的窑神庙、八块石村的娘娘庙、湖西崖的火神庙、崔庄的青龙寺、崔莺莺坟、朱隆的兴隆寺等。每年庙会香火甚旺。现尚有崔庄庙会、八块石庙会延续至今。还有双月湖湖台、乾隆南巡观湖治水、东北岭的石牛角,远离山湖的乾隆南巡驻扎地——黄土埝皇营行宫等古迹,这些古迹,历史上几经战乱,多数已荡然无存。

三、古城邻秀湖

古城北邻有一湖叫泥沱湖,据《沂州志载》:泥沱湖位于沂州城南10公里,湖虽大旱而不涸,夏秋汛期,城南之水汇集南流入湖,加之由于受东西南三山制约潴为大湖;还有一水系名为“川溪”,其水源源头在古城西、南山与蝎子山之间盆地清钱家林处,该溪水常年不涸自然成溪,由西向东经古城的西,南墙外各水塘,再向北注入泥沱湖。由于该水常年川流不息,因此而得名“川溪”(也称护城河)。平时,双月湖鱼虾逆水而上进入川溪,汛期川溪也常有洪水暴涨泛滥成灾之时洪灾寄语:

川溪洪发狂,水过古城墙;

墙下十八孔,洪峰吐不尽;

水进百姓家,缸罐叮当响;

天晴洪自退,龙鲤留衣盆。

泥沱湖水下地质为溶岩溶洞形成,湖区土为黑色,土质酸性较沾重,迂雨人过而泥泞沾脚,古时取名为“泥沱湖”。

泥沱湖东起响马岭,西至余粮河,北起大白庄,南至乡村古城,方圆数十里,湖水汇集经余粮河流入南涑河。据《沂州志载》:泥沱湖水明如镜,一望无际,湖中盛产鱼虾、菱藕、芦苇、荸荠等,仙鹤、大雁、天鹅、野鸭、鸥鸟蓝天翱翔,水中戏嬉;湖心偏南,有一大石灰石溶岩旋窝为潭,水深九丈,水深而险,称之为“老龙潭”。湖水偏北有一圆洲,名为湖台,月夜泛舟,洲上香风袭来,花气拂人,宛如仙境。相传晋代琅琊王曾在此筑建亭台水榭,辟为避署之处,历代设王羲之祭田于台上,从不征税。有泛舟湖中,月到天心,深望湖底,风来水面,鱼跃鸟飞,渔歌互答,湖光山色,相印成趣,令人心旷神怡,如入广寒深处。

泥沱湖岸周土地肥沃,湖水丰荡,百姓捕捞耕作,一派繁荣景象,也是山青水秀,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光顾的地方。明代著名诗人舒祥曾游湖赋诗《泥沱月色》:

夜来银蟾印碧流,澄澄波低一轮秋。

分明水府开金镜,仿佛天河浸斗牛。

宿雁不惊矶上客,潜鱼还避渚边鸥。

渔朗隔岸相互语,尽是芦花暗钓舟。

明代诗人官栋曾游湖赋诗《泥沱湖白莲》:

芙蕖的砾计清妍,冰雪亭亭倚绿烟。

越女乍妆临宝镜,杨妃初浴出温泉。

鱼惊银鹭窥芳渚,人讶轻鸥狎画船。

况是华锋香十丈,坐令毛骨可升天。

泥沱月色于1368年被明代列为“琅琊”八景之一。泥沱湖每当夜半晴空皓月,传说称,当时人从桥上往下看,湖中月亮有两个倒影,是因为两条小溪在桥下交汇时,水面有高低差,使水面形成夹角造成的,因这一奇观,才有了“泥沱双月”的说法。因此九十年代后,泥沱湖又更名为“双月湖”。

座落于山色湖光之域的乡村古城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生存、客 居、旅游之胜地,有诗曰:

三面三山抱古城,一方秀水锁烟霞。

湖光山色游人醉,不是西湖胜西湖。

四季游人观感:

春观槐花夏观荷,秋观鱼跃冬观雁。

青山绿水天际远,满城灯火下客船。

这就是对山湖之秀,乡村古城之美的赞誉和真实写照。

四、古城今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迎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时代,乡村古城和全国一样有了和平安定的大环境,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古城渐萎先后拆除,三山夷平,被一排排崭新楼房所取代。双月湖历经风雨苍桑、世代淤积,川溪等各水系淤积干涸,湖面也逐渐缩小,但湖虽小而精美景色不减,游人络绎不断,20世纪被辟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已成为罗庄人民游玩休闲的好地方……。在政府规划决策和建设者们的努力下,昔日的山湖古城之域,现在呈现出一派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工商各业繁荣,社区美丽洁净,环境优雅的新气象。罗庄——一座现代化新城,矗立在双月湖畔、南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