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斯须炒成满室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斯须炒成满室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渐暖三月,茶园的采茶人便忙起来了,采下的茶,又被人等着拿去杀青、揉捻、干燥,继而再细细地密封入袋,赶着清明节气之前,便快马加鞭地送至全国了。于是那鲜嫩青绿的明前茶,就可出现在爱茶之人杯中。不知此刻看着文章品茗之人,会否也念及采茶造茶人之辛劳?

制明前茶去

不晓得对其他人是不是这样,每年的三月,对于爱茶之人,应当是最美的。但最可羡的是那些不但爱茶还懂茶的茶人茶痴们,每到这个时节,他们舍得下手头的一切俗务,奔向茶山深处,也化作了采茶人、造茶人。

在这里,造茶,讲的便是茶的制作工艺。过去有一个关于新茶的传说,只能由年轻的未婚女子来采,采下来的茶叶不是放入竹篓中,而是含在口中以保持茶叶的纯正和新鲜(信阳毛尖或可),新茶采下后亦非火焙,而是以薄纸包裹,置于女子之胸上,“峨嵋十五来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确保纤芽细叶绝不焦卷,这说的便是为此得来一艳名“吓煞人香”的碧螺春的造茶之法了。且不管这传说真假如何,但曾经被某些人拿来做了噱头,着实是毁了等待春茶的浪漫心态。 蒸青则要“高温、快速”,杀青则需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等原则。

然而,真正的明前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中国茶品牌与茶文化推广者兰马告诉记者,明前名优绿茶的制作工艺可分为炒青型、半烘炒型和烘青型三大类,可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譬如,高级龙井茶的制作是根据鲜叶的大小、老嫩和锅中茶坯的成型度,通过抖、搭、带、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既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又以不断变换的手法炒制而成,非常之巧妙,最后使得西湖龙井形成“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四大特色。我国绿茶主要采用“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种因素进行审评,用百分制打分,再用权数计算得分,评选最上品的绿茶。

事实上,茶之用,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生煮者,类似今天的煮菜汤,想来古人最初也把茶当作菜来吃吧。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又或有将茶作羹食之,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此法盛行至唐代。 在一次未来茶文化主题研讨会上,主办方制作了装置艺术作品。茶砖搭建的看台仿佛颓垣,横亘在饮茶者和倾听者之间。

刘禹锡曾作《西山兰若试茶歌》一首。“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如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澈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未辨煎,相君有录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自煎俄顷余。木兰醉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步风尘。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歧石人。”这首诗完整地描述了茶的来历,将制茶、烹茶、斟茶、品茶的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那一句“斯须炒成满室香”,说的便是炒青:一会儿就炒得满室茶香。

蒸青非日本独创

不知几时,市面上多了一种叫“抹茶”的绿茶茶粉,有人用此来做蛋糕西点,或调制奶茶之类饮品。而许多人对此物的印象,都以为是从日本引进的。实际上,抹茶的确是日本茶道所用,是用蒸青绿茶的一种。在日本,如无特殊说明,抹茶指的便是这种蒸青绿茶。这种茶的茶汤特别绿,相较于明前绿茶的淡黄绿色,日本绿茶绿得更像是一杯春水。其实,这就是制作工艺的不同―蒸青法。

而这蒸青制法亦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在陆羽《茶经》里有一段对蒸青制法的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此法在唐宋时非常盛行。其制法以蒸汽将鲜叶蒸软,而后揉捻、干燥而成。此法制成的茶叶,色绿汤绿叶绿,更像是翡翠里头的阳绿,浓翠得宜。

据史考,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广心禅师到浙江余杭径山寺研究佛学,同时将径山寺的“茶宴”“抹茶”技艺带到日本,于是蒸青绿茶在日本得到重视与发展,而日本的茶道亦是在宋代的点茶基础上形成的。只可惜,我国并没有很好地延承下蒸青制法,到如今,这蒸青绿茶反倒成了“日本茶”。而抹茶就是将蒸青茶焙干研末而成。 左下图上图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相反,9世纪末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Matcha),在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

寻古觅茶

回到唐代去寻觅蒸青古法,你会发现,其实唐宋时散茶很少,那时候流行的是将茶叶制成饼茶,到了宋又成团茶。唐时,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于是,聪明的茶农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到北宋年间,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载,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品质,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受损,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于是,蒸青散茶便出现了。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有钱又有闲的文人墨客们便又生出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与品质要求。《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到如今,若蒸青制法能得以在国内复兴推广,便又是爱茶之人的一大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