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动机、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矫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动机、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矫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研究采用Young 网络成瘾诊断问卷,16PF量表,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量表对湖南工业大学704 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行为矫治方法。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人格特征;行为矫治

当今,网络以其交互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等特点,吸引着大学生们,网络的普及和深入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对网络过度而不当的使用,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1]。本文将以湖南工业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如下探索:1、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比较IAD 与非IAD的动机、人格特征,找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部动因,以便学校有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网络成瘾者进行积极心理治疗和行为认知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探索,从而为高校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提出较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被试为湖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 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各抽一个班,1-4年级各抽一个班,共16个班进行调查。调查表由学生填写, 采取不记名问卷,当场收卷。发放问卷725,有效问卷704,有效率为97.1%。

1. 2研究工具

1. 2. 1网络成瘾问卷 本文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是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佰利・扬所编网络成瘾问卷。该问卷共10道题,以“是”或“否”作答,每题答“是”记一分,得分大于或者等于5的被试将被诊断为成瘾者。

1. 2. 2卡特尔16种人格量表 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187个问题,可以显示被试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试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16种人格特质上的差异。

1. 2. 3动机量表 采用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编制的动机量表,包括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3个维度,测验方式是自陈式,记分采用数字等级制,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a为0. 8。[2]

1. 2. 4统计分析 经过整理问卷、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及分析

2. 1网络成瘾检出率

运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对704被试进行检测,检出52名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7.38%。其中44名男生, 8名女生,平均年龄20岁。

2.2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表1 IAD 组与非IAD 组16PF人格特质比较()

人 格 IAD 组(n=52) 非IAD(n=704)

乐群性 8.86±3.42 13.20±3.34

聪慧性 7.32±2.51 9.08±2.26

稳定性 13.34±4.04 14.86±5.10

特强性 11.71±3.35* 10.90±3.11

兴奋性 13.78±4.50 13.21±4.08

有恒性 9.18±2.31 14.64±3.06

敢为性 12.80±3.48 9.26±3.37

敏感性 11.05±2.98 11.68±2.90

怀疑性 10.70±2.43 8.74±2.03

幻想性 14.29±3.61 10.14±3.15

世故性 9.34±2.48 9.32±2.62

忧虑性 12.34±3.05 8.51±3.12

实验性 11.14±2.52 13.61±3.32

独立性 12.84±3.03 12.52±3.42

自律性 11.54±2.96 14.54±2.59

紧张性 12.83±3.36 9.88±3.73

注:*p

表1结果:IAD 组与非IAD 组大学生在16种人格特质中存在广泛的差异,其中怀疑性、紧张性、恃强性、忧虑性高于非IAD 组。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均低于非IAD 组。

2.3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动机状况进行比较

表2 IAD 组与非IAD 组动机状况比较

动机因素 IAD 组(n=52) 非IAD 组(n=704) Z

认知驱动力 5.76 12.85 6.08

自我提升驱动力 5.97 7.83 1.52

附属驱动力 0.97 2.84 1.35

自主性意识 0.31 3.54 4.30

自我效能感 7.15 9.38 3.67

注:*p0.05, p0.01

表2结果: 成瘾组大学生在动机中各项指标均低于非成瘾组学生。其中认知驱动力、自主性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这三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网络成瘾的行为矫治

3.1行为疗法

成瘾者的内部求治动机大多不高,自控力差,对这种类型的成瘾者我们以行为治疗为主,在行为疗法中我们采用厌恶疗法、强化法和契约法。厌恶疗法有想象、药物、电击发,在学校我们常用想象厌恶疗法,即咨询师口述某些厌恶情境,使之与网络成瘾者想象中的网瘾情境联系起来,当学生有网瘾时不断的加以这种刺激,使之强化、反馈,最终使网络与厌恶情景之间建立联系,以此达到戒除网络成瘾行为。契约法即签定“戒网合约”,网瘾者在宿舍同学、辅导员、家长的监督下强制性地戒除网瘾,结合强化法即视每天的上网情况而给自己一些奖励或惩罚。

3.2认知疗法

对于那些轻度的有一定自制力的我们采用认知疗法,在认知疗法中我们主要用认知重建,即咨询师帮助网瘾者全面地分析上网行为产生的原因,探讨上网目的,评价网上人际交往和网络游戏及网络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使其重新认识网络的作用,正确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等等,对这类网瘾者采取疏导而非堵的方法,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会需要这些。转变其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从而改变网瘾者的上网的动机,协助他们选择、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和计划。

3.3积极心理治疗法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优势或抗逆力,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来对抗心理困扰,[3]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要素[4],我们对成瘾者一方面修正其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挖掘其自身力量,塑造建立积极行为,为成瘾个体提供积极心理学的解决方法。首先,帮助成瘾者在现实中发展积极的个人特质。多数成瘾者低自尊,较孤独,高无,缺乏动机,曾经有研究表明成瘾行为的功能可以互换,[5]鉴于此,我们培养成瘾者有益的兴趣生长点,以置换其原有的成瘾行为,培养成瘾者对现实生活的价值感,避免网络成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唯一途径。他们一旦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足够的优越感,对网络的依恋自然会解除。其次,帮助成瘾者在现实中找到积极的主观体验。我们主要运用团体辅导进行训练如“真诚赞美”“自信心训练”“感恩体验”“未来规划”等等来提高他们愉悦、满意等积极主观体验。再次,帮助成瘾者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6]积极的社会关系是矫治疗效及保持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得当,让他们体会家庭的温暖,满足他们情感沟通的心理需求。其次,优化校园环境。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人格与环境的函数[7]。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成瘾者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科技、文化、娱乐活动,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充实课外时间,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他们在现实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价值感。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影响成瘾者,从而使成瘾者克服网络的诱惑。

四、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湖南工业大学网络成瘾学生人格特征,从表1我们得知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大学生在16种人格特质中存在广泛的差异,成瘾者具有多疑,对他人不信任,紧张困扰,固持己见,好强,忧虑抑郁,沮丧悲观,较缄默,寂寞孤独,喜欢独处,无聊,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与理解能力不强,认知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意志薄弱,容易烦恼,做事没有恒心,目标不明确,敢于冒险,不能自制,不守纪律,原则性差,退缩畏却,缺乏自信心等人格特质。人格是导致成瘾的重要的病原性因素。[8]

通过研究分析湖南工业大学网络成瘾学生内部动因,从表2我们得知网络成瘾学生在动机中各项指标均低于非成瘾学生。其中认知驱动力、自主性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这三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成瘾者认知驱支力低说明其内部求知动机很低;自主性意识低说明他们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觉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效能感较低,说明他们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低自尊等。

通过研究分析湖工大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机制,揭示了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和内部动因,最终找出有效的应对网络成瘾的措施。52例网瘾者中有3例不愿意接受任何治疗,2例中度抑郁的网络成瘾者先用药物治疗再辅以心理治疗,19例成瘾者的内部求治动机不高,自控力差,我们以行为治疗为主,28例轻度有一定自制力的我们采用认知疗法为主,对所有的成瘾者都同时辅以积极心理治疗法,经过半年的心理治疗,我们再对52例成瘾者做Young 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其中41例恢复正常,心理治疗成功率为79%。

参考文献:

[1]催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

[2]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年

[3]李林英,赵敬,任睿.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源:《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

[4]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龚文霞,学位:硕士, 职称:副教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职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项目来源】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项目(10B04)湖南工业大学思政教育与管理项目(2013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