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肺耐力: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肺耐力: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研究使人们开始关注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健康及疾病风险间的关联。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体力活动不足问题日益加剧,体力活动与心肺耐力,以及心肺耐力在人体健康状况及疾病死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受到关注,成为公共健康与运动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是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以Steven N Blair教授在美国Cooper研究所主持开展的有氧中心纵向研究(ACLS)的系列成果为主要参考资料,综述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人群健康及疾病风险间的关联,并讨论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在体力活动与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重要功能,揭示心肺耐力在体质健康各要素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体力活动;心肺耐力;死亡风险;有氧中心纵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01-07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为生存所必需付出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少,与之相伴随的是世界范围内由于人群体力活动严重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导致疾病负担加重和与之相关的健康及寿命损失。体力活动不足成为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著名运动流行病学专家Steven Blair指出:体力活动不足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对各类人群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较高体力活动水平与许多疾病或健康风险的降低有关。

1 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关联研究的概况

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间关联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Morris JN等开始的一项有关冠心病的研究(CoronaryHeart Disease,CHD)。1953年,Morris JN等在著名医学杂志Lancet上发表文章,通过对伦敦31000名双层巴士司机与售票员的研究发现,与需要穿梭于车内的售票员相比,工作过程中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的机动车驾驶员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增高;售票员即使发生冠心病,发病年龄较晚,病情也较轻。因而Morris JN等提出假设:从事较活跃体力劳动工作的人群较静坐少动工作方式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低,即使发生,发病年龄比后者延迟,严重程度也较后者轻。该项研究成为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此后,体力活动或体质状况与心血管疾病间关系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加。尤其是1990年以后,体力活动或体质状况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论文迅猛增加(图1),成为公共健康和运动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该研究方向也出现了大量的长期队列研究,如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Tecumseh社区健康研究、芬兰Lumberjacks研究、美国铁路工人研究、哈佛校友研究等。其中美国Cooper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一项著名的追踪研究,即有氧中心纵向研究。ACLS研究以有氧运动能力研究为基础,探讨心肺耐力与人群健康或疾病风险间的关系,引起运动科学与公共健康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ACLS研究团队发表了大量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其核心结论是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

2 ACLS研究的特点

2.1大型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又称随访研究、队列研究或纵向研究,是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设计模型。其特点是在研究之初获得研究对象某些研究因素的情况,根据以往有无暴露经历,将研究人群分为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随访观察和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前瞻性研究由于暴露因素的情况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经存在,是观察性研究中最接近实验研究的一种,因此是因果关系推断较为可靠的一种方法。ACLS是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研究队列样本量大,跟踪时间长。截至2005年,已有80000余名成年男女进入ACLS研究队列,以有氧运动心肺耐力研究为基础,追踪观察各人群疾病和健康结局,统计全死因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归因危险度。

2.2多种队列跟踪与多种健康结局观察根据基线调查的资料,ACLS包括多种研究队列,如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绝经期女性、静坐少动人群、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不同膳食模式人群等。同时观察多种健康结局,如糖尿病发病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全死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等。利用生存分析的方法研究各队列中不同心肺耐力水平人群的疾病或死亡风险。

3 ACLS主要研究成果

3.1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疾病风险

3.1.1体力活动与疾病风险大规模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很多疾病的健康风险重要原因,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精神疾病、生活质量降低、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心律失常、炎性因子增高、心肌梗死、痴呆、中风、癌症、疲劳、骨质疏松、骨折、跌倒、甚至死亡。增加体力活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治疗疾病。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的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充足的人群冠心病危险性只有静坐少动人群的一半,规律体力活动还与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结肠癌等疾病风险减低和促进精神健康相关联。与肥胖相比,与体力活动不足相关的心肺耐力差是全死因死亡率更好的预测因子。

3.1.2体力活动与心肺耐力心肺耐力综合反映人摄取、转运和利用氧的能力。它牵涉到心脏泵血功能、肺部摄氧及交换气体能力、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等组织利用这些氧气的功能。心肺耐力的好坏是身体主要机能健康的保证。在人的一生中,心肺耐力的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一般来说,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ACLS以3429名女性和1689名男性(20~96岁)为研究对象,经过历时32a的追踪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耐力呈非线性下降,在45岁以后这种下降速度加快。除了年龄,心肺耐力还受到其他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BMI与心肺耐力呈负相关,体力活动水平高者比静坐少动生活方式人群心肺耐力好,吸烟者比不抽烟者其心肺耐力明显要差,因此,在人的一生中,要保持较低的BMI、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吸烟,这样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促进健康。

3.1.3体力活动水平客观评定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体力活动的评价客观陛太差,误差比较大,大大影响了研究之间的可比性。而心肺耐力作为一个客观的可重复测量的指标,综合反映个体体力活动习惯、生活方式、疾病及遗传的共同效应,已经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增加体力活动可有效提高心肺耐力,进而降低死亡风险。采用体力活动能量消

耗水平的金标准(双标水法)与心肺耐力(CRF)进行关联研究发现,二者高度相关(R2=0.7~0.8)。因此ACLS研究中将心肺耐力(CRF)作为体力活动水平的客观指标。

ACLS研究采用改良的Balke方案,被试先在跑台上以88m/min的速度走1min,没有坡度增加,1min后,以每分钟1%的速度递增坡度,直到第25min。25min后,对于少数能继续坚持的个体,坡度维持在25%,以5.4m/min递增速度,当被试力竭或由于医学原因终止运动,测试结束。该实验中,运动时间与VO2max高度相关(R=0.92)。因此用最大代谢当量来作为反映心肺耐力的指标。以最大代谢当量为CRF的判定依据。按照性别年龄分组,用百分位数法制定等级评价标准,将人群按照心肺耐力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表1,表2)。

3.1.4静坐少动行为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ACLS研究观察了静坐少动行为(驾车、看电视)对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他们对1982年进入队列的7744名没有心血管疾病的男性(年龄20~89岁),记录其看电视时间、驾车时间等静坐少动行为信息,跟踪研究至2003年12月31日。在21年的跟踪研究中有377人死亡,校正年龄后,驾车和看电视两种静坐少动行为时间总和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3.1.5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糖尿病发病率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的急剧增多已经使它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疾病,研究发现年龄、体脂百分数、血压、甘油三酯水平和父母糖尿病史都与Ⅱ型糖尿病直接相关。而同时,研究发现心肺耐力也与Ⅱ型糖尿病相关。ACLS在1999年发表的一项为期6a的追踪研究报道(8633名男性)中,除了年龄、吸烟、喝酒、父母糖尿病史因素以外,低水平心肺耐力者比高水平心肺耐力者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高1.9倍,糖尿病风险高3.7倍。这种结果并不只发生在男性中。另一项发表在2008年的研究中,以6249名(20~79岁)无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女性为研究对象,追踪17a后,共发生了143例Ⅱ型糖尿病,并发现低水平心肺耐力和高BMI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独立相关(图2a、2b)。这充分表明,心肺耐力是空腹血糖受损和Ⅱ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在联合作用分析中,与正常体重中等CRF组相比,超重或肥胖且CRF低者存在更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由此可见:低CRF和高BMI是Ⅱ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RF对超重和肥胖个体有保护效应,但不能消除BMI超过正常范围所增加的糖尿病风险。这些结果揭示了促进体力活动、改善心肺耐力及保持合理体重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保护作用。

3.2心肺耐力与全死园死亡率心肺耐力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疾病发生的预测指标,甚至与死亡率直接相关。大样本量长时间跟踪研究发现,老年人(≥60岁)的心肺耐力越低,死亡率越高。排除了吸烟、一般健康状况和BMI、腰围或体脂百分比后,心肺耐力是老年人死亡率的显著预测指标(p

ACLS研究表明,如果每个人都有中等水平的心肺耐力,全死因死亡率将降低17%,而去除肥胖这一危险因素,死亡率仅降低2%~3%(图3)。根据ACLS研究成果:校正年龄等因素后,心肺耐力差在男女性全死因死亡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居于首位,其归因百分比分别为16%和17%,超过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目前血清胆固醇、血压、体重等危险因素已广泛受到关注,但心肺耐力与的健康状况的关联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医生会不厌其烦地给病人化验胆固醇、测量血压或评估其肥胖状况,但很少利用运动测试评价其心肺耐力。

ACLS对平均年龄为42.9岁的一个女性队列进行113145人年的跟踪研究,探讨了女性BMI、心肺耐力与全死因死亡率的关系。根据BMI分为正常、超重、肥胖组,根据心肺耐力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校正年龄、吸烟史、基线健康状况后,计算各组全死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死亡率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92(CI,0.61~1.37),和1.58(95% CI,0.95~2.63),全死因死亡率没有显著增高。而与低CRF组相比,中、高水平CRF组全死因死亡率相对危险度显著降低(RR分别为0.48、0.57)(p=0.002,图4)。因此,较低的CRF是女性全死因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由于心肺耐力与BMI呈负相关,BMI作为全死因死亡率危险因素可能存在CRF的混杂效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心肺耐力与死亡率之间的因果关系,ACLS还对部分人群心肺耐力的变化与死亡率关系进行了追踪观察,研究队列中9777名男性在第一次心肺耐力测试后平均间隔4.9a,进行了第二次心肺耐力测试,平均追踪5.1a后收集其死亡率资料。结果显示:两次测试心肺耐力均较差的一组死亡率最高,第一次测试较差、第二次测试心肺耐力改善的一组死亡率较低。两次测试心肺耐力均较好的一组死亡率最低(表3)。其中,第二次测试心肺耐力改善者死亡率较两次测试均较差的一组死亡率降低44%(95%CI:25%~59%)。运动实验中最大运动时间每增加1min,死亡风险降低7.9%。

3.3心肺耐力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ACLS研究将低CRF作为体力活动不足的客观指标,对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男性心血管疾病及全死因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1970-1993年进入ACLS研究队列的25714名成年男性(43.8±10.1)岁,进行了258781人年的跟踪观察,共有1025人死亡,其中439名死于心血管疾病。超重或肥胖个体基线有心血管疾病(CVD)或其危险因素者较正常体重且无CVD危险因素者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全死因死亡率都高。以正常体重且没有CVD危险因素男性作为参考人群,基线水平检出CVD是肥胖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强预测因子(校正年龄和检测年后,相对危险度RR为14.0,95%

CI为9.4-20.8);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较低的心肺耐力是各BMI群体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50%的肥胖男性心肺耐力为低水平,其CVD死亡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为39%,全死因死亡归因危险度为44%。中高水平的心肺耐力者即使肥胖(BMI≥30),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低于BMI正常但心肺耐力低者(图5)。因此,与糖尿病等其他CVD危险因素相比,低心肺耐力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死因死亡的强独立危险因子。

ACLS同时发现男性人群CRF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呈负相关。ACLS对20728名男性和5909名女性CRF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有个体进入队列之初都没有心血管疾病,进行最大运动能力测试和一系列身体检查,在之后的10a中出现了1512例男性和159例女性心血管事件。将年龄、测试年龄等因素标准化后,男性每1000例心血管事件中CRF低、中、高者分别占107.9,75.2,50.3人(P

3.4心肺耐力与癌症死亡风险关于体力活动与癌症死亡风险间的相关研究已有一些报道。ACLS分析了心肺耐力对肺癌、女性乳腺癌等的影响。经过历时28a(平均跟踪17年)的研究,发现心肺耐力与男性肺癌死亡率成反比(p=0.005)。另一项大样本量(14811名女性)的16a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排除其他一些因素,女性心肺耐力的差、中、好伴随着其发生乳腺癌的死亡率依次下降,提示心肺耐力的增强能降低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p=0.008)。而且,这项研究指出,成年女性只要使心肺耐力达到一个较高(8METs)的水平就可以降低乳腺癌死亡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日常的体力活动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成年女性来说,更应该要重视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

3.4.1心肺耐力与癌症总体死亡风险ACLS通过对1970-2001年间进入研究队列的38410名健康男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男性CRF、体脂肪与癌症死亡率间的关系。基线调查和身体检查包括BMI、腰围、身体脂肪分布、CRF(极量运动试验)等,利用Cox回归分析癌症死亡危险度。结果显示:在(17.2±7.9)a的跟踪研究中,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为1037人,分别以BMI、腰围、体脂率、CRF为分组指标,根据百分位数法将人群分为5组(每组20%),不同BMI组癌症死亡危险度分别为1.0,1.23,1.15,1.39和1.72;不同腰围组危险度分别为1.0,1.05,1.03,1.31和1.64;不同体脂率组危险度分别为1.0,1.24,1.17,1.23和1.50;不同CRF组危险度分别为1.0,0.70,0.67,0.70和0.49(趋势检验p(0.01)。而在去除CRF的影响后,BMI、腰围等的危险度减弱。进一步将CRF最好的20%作为高心肺耐力,最差的20%作为心肺耐力差,高心肺耐力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心肺耐力差者,这一关联独立于BMI、腰围、体脂率。因此,高CRF与男性较低的癌症死亡率相关,且这一效应独立于身体脂肪分布的相关变量。

3.4.2心肺耐力与肺癌死亡风险ACLS采用前瞻性研究评价了CRF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研究队列包括3800名年龄在20~84周岁的男性,无任何癌症病史,根据最大有氧运动能力测试,将其分为CRF低、中、高组(各等级比例分别为20%、40%、40%)。结果发现:在平均17a的跟踪研究中,共有242例死于肺癌。控制年龄、测试年限、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癌症家族史等因素的影响后,低、中、高CRF组肺癌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48(95%可信区间:0.35~0.67),0.43(95%可信区间:0.28~0.65)。心肺耐力与肺癌死亡率间呈负相关(图7)。进一步研究发现,吸烟人群中CRF和肺癌死亡率存在负相关,而不吸烟人群中没有发现这一关联。对吸烟和CRF的联合作用分析显示:吸烟且CRF差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且高CRF者的12倍。这一结论提示吸烟人群如果不能戒烟,通过增加体力活动提高心肺耐力可能有利于降低肺癌死亡风险。

3.4.3心肺耐力与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体力活动在女性乳腺癌发病中可能起保护作用,但迄今为止很少有关于心肺耐力(CRF)与乳腺癌死亡率相关关系的前瞻性研究。A-CLS研究中探讨了CRF与乳腺癌的死亡危险的关系。研究队列包括1970-2001年间进入ACLS的14811名年龄在20~83周岁的女性,之前无乳腺癌病史,死亡信息收集截至2003年12月31日。利用极量运动试险将CRF分为低心肺耐力组(最低的20%),中等(中间40%),和高心肺耐力组(最高40%)。在平均16a的后续追踪观察中,共有68例乳腺癌死亡病例。校正年龄后,低、中、高CRF组中每10000人年乳腺癌死亡率分别是4.4、3.2和1.8(P=0.0008)。进一步对BMI、吸烟、饮酒、慢性疾病、运动中心电图异常,乳腺癌家族史、使用口服避孕药、使用雌性激素等因素进行控制后,以低CRF组为参考人群,CRF中、高组乳腺癌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67(95%CI:0.35~1.26),和0.45(95%CI:0.22~0.95)(P=0.04),提示提高CRF与降低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有关(图8)。

3.5心肺耐力与糖尿病人群死亡风险ACLS对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对1970~1995年期间进入ACLS的2196名男性糖尿病患者(49.3±9.5岁)追踪观察至1996年12月31日,所有个体至少跟踪1a。结果显示:在32161人年的跟踪观察中,275人死亡,全死因死亡率与心肺耐力呈负相关。按照CRF水平以四分位数法将人群分组,以上25%的人群(Q4)为参照,Q1、Q2、Q3组全死因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5(95%CI:2.6~7.6),2.8(95%CI:1.6 4.7),和1.6(95%CI:0.93 2.76)(P

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趋势。不同BMI组心肺耐力低者死亡风险显著增高,与正常体重高心肺耐力的男性相比,正常体重组相对危险度为2.7(95%CI:1.3~5.7),超重组为2.7(95%CI:1.4-5.1),1度肥胖组为2.8(95%CI:1.4~5.1)。因此,男性糖尿病人群心肺耐力与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一效应独立于BMI(图9)。

3.6心肺耐力与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ACLS研究了心肺耐力对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试图探讨是否可通过提高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CRF)来降低其死亡风险。他们对1974-2003进入ACLS研究队列的13155名男性高血压患者(年龄47.7±9.9岁)进行基线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并按心肺耐力将人群分为CRF低(最低的20%),中等(中间40%),和高(最高40%)组。结果显示:在平均12a的后续跟踪研究中,有883例(其中335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以低CRF组作为标准组,中等和高CRF组全死因死亡危险度分别是0.58(95%CI:0.48~0.69)和0.43(95%CI:0.35~0.54)。而具有高CRF的肥胖男性与正常体重者全死因死亡率(危险度1.59,95%CI:0.95~2.67)和CVD死亡率(危险度1.23,95%CI:0.44~3.41)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高CRF且腹型肥胖者全死因死亡率与高CRF但无腹型肥胖者(相对危险度1.20,95%CI:0.80~1.78)和心血管的死亡危险(相对危险度0.62,95%CI:0.25~1.53)均无显著差异;高CRF/体脂率过高男性与高CRF/体脂率正常男性相比,全死因死亡率和CVD死亡危险度同样没有明显区别(全死因死亡危险度1.19,95%CI:0.90~1.56),CVD死亡危险度0.86,95%CI:0.52~1.43)。因此,心肺耐力在肥胖与高血压男性死亡联系中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混杂因素,通常被认为是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肥胖与高血压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心肺耐力的影响。

3.7心肺耐力和肥胖与老年人死亡风险体力活动水平和心肺耐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ACLS分析了肥胖与心肺耐力对老年人死亡率的独立作用和联合作用。1979~2001年间进入ACLS的2603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64.4±4.8岁),完成了基础健康检查和最大运动能力测试,跟踪观察其死亡率。结果显示:在平均12a的31236人年的后续跟踪研究中,有450例死亡。心肺耐力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性别和测试年限后,BMI为18.5~24.9,25.0~29.9,30.0~34.9及BMI≥35.0组每1000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3.9,13.3,18.3和31.8(P=0.01);腰围正常与超标者(女性≥88cm,男性≥102cm)每1000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3.3和18.2(P=0.004);体脂率正常与超标者(女性≥30%,男性≥25%)每1000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3.7和14.6(P=0.51);由低到高五个等级的心肺耐力组死亡率分别为32.6,16.6,12.8,12.3和8.1(P=0.001)。腰围与死亡率间的关联在校正吸烟、基础健康状况、BMI等因素后仍存在,但在校正心肺耐力后,腰围与死亡率的关联不再有显著性。在校正其他因素后,心肺耐力与老年人死亡率间的关联仍然具有显著意义。

4 ACLS研究的启示

4.1心肺耐力作为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成为体质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一个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是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耐力呈正相关,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可改善心肺耐力,从而降低疾病和死亡风险。在人群健康指导与体力活动干预中,心肺耐力的训练和提高应当作为重点关注目标,同时研究体质其他要素的改善与心肺耐力间的协同效应。

4.2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成为大众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体力活动流行病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流行病学分支,属于行为流行病学的范畴,关注公共健康和疾病预防与控制,为体力活动与人群健康或疾病风险提供关联证据,通过健康促进策略,提高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从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体力活动流行病学已经成为公共健康与运动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应当科学认识开展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意义,并不断探索开展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与干预的新方法,运动科学专业能够在人群体质与健康促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在解决公众健康问题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运动是医药”(EIM)的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EIM建议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体系中,并提倡临床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人群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小结

本文以ACLS纵向研究系列成果为主要参照,综述了心肺耐力在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地位。已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CRF作为一个客观的可重复测量的指标,可以作为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一个良好的预测指标。目前我国大众健身与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中,正在将心肺耐力作为重点研究目标,逐步重视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与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价值,为开展不同系列的队列研究,积累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