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几种生猪腹泻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几种生猪腹泻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存栏量增加,生猪疫病防治工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为了确保养猪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猪肉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切实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本文主要从工作实践出发,总结了几种生猪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疫病的诊断防治方法,以期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生猪;腹泻;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42-1

一直以来,做好生猪养殖行业的疫病防治始终是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生猪易感疫病中,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疫病是常见疫病之一,极易给生猪养殖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制约着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猪大肠杆菌病

目前,生猪养殖业集约化养殖方式不断普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严重,该病尤其对仔猪为害严重,常造成巨大损失。猪的大肠杆菌病,按其发病日龄分为3种,即生后1~7日发生的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6~15周龄发生的仔猪水肿病。成年猪感染大肠杆菌后主要表现炎和子宫内膜炎。

1.1 诊断方法

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最常见,死亡率很高。发生本病后,仔猪剧烈腹泻,粪便黄色水样,含有凝服块,在捕捉时,由于挣扎和叫鸣,常由冒出稀粪。剖检一般可见尸体脱水严重,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根据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粪,同窝仔猪几乎均患病,死亡率高,而母猪健康,无异常,即可初步诊断本病。

仔猪白痢:一般发生于7~30天龄仔猪,以7~14天龄最常见,1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生,其发病率约50%,而死亡率较低。一窝仔猪中发病常有先后,拖延时间较长,有的仔猪窝发病多,有的仔猪窝发病少,症状也轻重不一。剖检时常见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有多量黏液性分泌液。根据2~3周龄哺乳仔猪成窝发病,体温不变,排白色浆糊样稀粪,剖检仅见有胃肠卡他性炎症等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1.2 防治措施

预防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要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加强新生仔猪的护理,并做好免疫工作。预防猪水肿病,要在仔猪断奶1~2周内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宜控制在17~19%,并保证有充足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硒和维生素E)。仔猪出生7~10日龄注射水肿病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发病时,可对病猪使用氟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庆大霉素、痢菌净、某些磺胺药物,有较好的效果。

2 猪痢疾

俗称猪血痢,是一种以黏液出血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猪肠道传染病,可导致病猪死亡,生长率降低。本病以7~12周龄的幼猪发生最多,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为7~8天,长的可达2~3个月。

2.1 诊断方法

本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慢性)型几种。

(1)最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松弛,排便失禁,眼球下陷,呈高度脱水状态。全身寒颤,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12~24小时。多数病例表现废食、剧烈下痢。(2)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0℃~40.5℃。开始排黄色至灰色的软便、减食,数小时或数天之后,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的黏液或血丝。病猪弓背、吊腹、脱水、饮欲增加、消瘦,最后因极度衰弱死亡。(3)亚急性(慢性)型:表现反复下痢,不时排出灰白色带黏液的稀粪,病猪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猪。剖检时,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例为卡他性出血性大肠炎,病变肠肿胀,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亚急性和慢性型病死猪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假膜。

2.2 防治措施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疫苗,只能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猪场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应坚持自繁自养。如果在非疫区发现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扫和消毒。猪场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并做好消毒和粪便管理。

本病进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复发。常用药物有:痢菌净,口服5mg/kg体重,1日2次,连用3~5天。二甲硝基咪唑250pmm水溶液饮用,连续5天。痢立清,为每吨饲料50克,连续使用。硫酸新霉素,每吨饲料用300g,连用3~5天。

3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又称为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以1~3月龄者发生较多,20日龄以内及6月龄以上的猪极少发生。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畜与健康畜或用病公畜的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

3.1 诊断方法

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下痢型两种。在临床上,急性败血型常发生于断奶至3月龄猪,病猪发热、食欲不振、呼吸急迫,耳、四肢、腹下部等皮肤紫斑,排黏液血性下痢或便秘。剖析可见全身主要淋巴结出现浆液性和充血出血性肿胀,脾脏肿大呈暗紫色,肺水肿、充血,肾出血;下痢型多发生于3月龄左右的仔猪,病猪出现水黄色恶臭下痢,发热,呕吐,眼结膜潮红、肿胀,分泌脓性黏液性液体。剖析可见大肠、盲肠、结肠黏膜肥厚,溃疡,呈现局灶性、弥散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形成糠麸样溃疡,有时也见有肺病变。

3.2 防治措施

本病的预防要坚持“养重于防、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苗预防。治疗时对发病猪只应尽早地给予治疗,可选择一些敏感抗菌药物,如氟哌酸、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庆增安等。与发病猪同圈、同舍的猪群采用饲料中饲喂抗生素预防,对于慢性病猪应及时给予淘汰。

参考文献

[1] 黄子荣.猪消化道疾病的防治.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

04.

[2] 万遂如.猪主要传染病的药物治疗与预防.养猪,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