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380℃的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380℃的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世人对醴陵的釉下五彩瓷的评价。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为中国赢回了金牌奖章。

2007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关于批准对醴陵瓷器――釉下五彩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确定了保护范围,超出范围生产的“釉下五彩瓷”不能称之为“醴陵瓷器”。

株洲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世人对醴陵的釉下五彩瓷的无限赞美。

醴陵瓷业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古老的瓷业所需资源。从原料 (包括瓷土、釉泥、耐火泥)、燃料(木柴)、动力 (水力)、颜料(土墨)到捆扎材料(葛藤)等,醴陵无不具备。瓷土是瓷业生产的主要原料,醴陵最早开采的是沩山等地的瓷土。沩山瓷土质地良佳,所产瓷土较为纯净,且系瓷土初露头宽由二十米到百余米不等的露天矿,极易发现和开采。因此,醴陵瓷首先产生于沩山并非偶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发现全市有瓷土矿脉三十余条,均系石英斑岩风化,分布于东北两乡。从探明的矿藏量,如按1986年全市所耗瓷土计算,尚可开采近八百年。

交通运输是产生和发展瓷业商品生产的先决条件。醴陵地处湘东,位萍株之间,水运有渌江直达湘江入长江沿岸各埠。在20世纪前,醴陵尚未有铁路、公路,水运是醴陵运输的主要渠道。20世纪初,县内有浙赣铁路通过与粤汉线相联,还有湘东铁路与醴浏铁路,联接浏阳、攸县、茶陵。公路有上海至昆明、北京至广州,南北、东西两条国道交汇之所,可谓四通八达。醴陵瓷业所以持续两百多年而不衰,是与其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分不开的。

三层煅烧,1380℃的涅

以细腻著称的釉下五彩瓷,虽然大多都是混合高岭土、长石、石英,但还是要运用球磨、过筛、除铁等工艺进行筛选,纯净程度不同,品质也就不同。在经过拉坯、滚压等工艺制成坯体后,便要经历醴陵独有的“三烧制法”。

第一烧,就是把坯体放入高达800℃的窑炉里进行素烧。釉下五彩瓷坯体很薄,这一步就是要让坯体中碳酸盐、水分等挥发掉,增强坯体的强度。

打磨之后,就要进行上釉。通常都是使用石灰釉和长石釉,这两种釉透明度高,使产品的釉面看上去比较光润莹彻。上釉之后,进行第二次素烧,这是要稳定釉质。

“两烧”之后,就要在这层薄薄的釉面上进行彩绘。将图案和色彩填好之后,第二次喷上釉质,送入1380℃-1480℃的窑炉中进行高温煅烧成瓷。此为第三烧。

画面和釉是一次同时烧出来的,而不像其他瓷器,先烧成瓷再进行彩绘。这样子的釉面显得更为通透,画面在釉下,看得见,摸不着,同时又保留着水分,使颜色看上去水灵灵、亮晶晶,更加温润。就是这釉下的绘制技艺和高温的烧制,才使釉下五彩瓷散发出了“白如玉、明如镜”的气质。

双钩分水填色,黑变白的神奇

釉下五彩,顾名思义,就是瓷器的色彩沉淀在釉质之下,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用了一种叫做双钩分水填色的特殊技艺,能将黑线变白线。

这,就是釉下五彩瓷的精髓所在。

首先,要将印在白纸上的图案“拍”在坯体上,然后用毛笔进行勾线。毛笔沾的是一种碳素颜料混合上油料,用这种颜料在釉面把画面的轮廓整体勾勒出来,此谓双钩。

双钩过后,就要进行填色。釉下五彩颜料也很特别,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大大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饱和艳度。当颜料里的颜色水碰到勾线里的油时,因为油水不容,水就不会流动,色彩也就自然沉淀下来。这就是分水。

然后送入高温烧制。成瓷后,碳素的黑色勾线就消失只留下坯体的基色了,因为这种材料在400℃-500℃的温度下就会自然挥发。这就是那令人惊奇的釉下五彩瓷黑线变白线的奥秘所在了。

渊源流长的历史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

(资料来源:《潇湘晨报》、《陶瓷科学与艺术》、《收藏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