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作文题,满地尽带“思考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作文题,满地尽带“思考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7年高考试题仅有9套,伴随着高考命题权“收归国有”的步伐,国家意志与主流学术权威的意图得以更充分的表达。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语文学科,这一特征会越来越明显――换个角度讲,今后摸准命题人(国家意志与主流学术权威的代言人)意图的概率将越来越大――押准作文题的可能性也将越来也大了。

2018年高考作文是什么走向,取决于2017年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趋势是近期结果逻辑推演的必然,因此,识别2017年的命题意图就事关重大。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的“普遍规律”究竟什么呢?不同专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但都可能偏于一隅,这里面少不了以管窥豹的偏狭者、盲人摸象的片面者和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只有站在时代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才有可能窥破高考作文命题的秘密。

一、2017年高考作文题的“公因素”

站在考试学的角度看,能力命意早已取得了共识,也就是说目前的语文考试题已经弱化知识的考查而强化能力的考核。传统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五种: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筛查2017年高考作文题可知,9套考题作文命意的“公因素”是“思考力”。也就是说,诸如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能力都退到了后台自动运行,思考力得到了有力的凸现。请看这9道作文题指向“思考力”的提示语。

【全国卷I】请从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全国卷II】根据六个名言警句,“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全国卷III】“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北京卷】选做。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天津卷】“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上海卷】“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作文:“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山东卷】“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九套作文题,都可以用议论文对付,因为都聚焦了考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即使是北京卷这样的畅想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的作文题,也不能只靠想象力能完成任务,虽然看似要求你写记叙文,但标题是确定了的――“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标题采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要求写作者与共和国亲切对话,要你把为什么选择这么些“照片”的理由说明白和说充分,暗藏的思考力要求其实十分强烈。九套题,就有四套作文题直接以“思考”的字样显示在命题材料上,其余的五套均冠以与“思考”近义的词语,对“思考力”的考查已经全面占领高考作文领地。

二、“思考力”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思考力”,学术界聚讼纷纭,教育学意义上的“思考力”,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说得简洁明白:思考力的强弱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为衡量的核心标准。

如何考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呢?前两年,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发声,但大多语文老师没能明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真正命意,有不少语文老师“创造发明”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模式,而没能从“思考力”的高度加以注意。

具体到语文学科上,作文考试所要求的“思考力”包括了以下八个方面。

1.定义能力。会“模式识别”并下定义,从言语能力上看就是能造新词,能构建一个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一个新概念被预设出来以后,还能加以运算推演。例如,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行政管制给企业主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于是就发生了。怎么认识这个现象呢,有专家就发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抽取其“图式”就显示为:有不少官员在争取这种可以的机会。吴敬琏等经济学家就从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的“ぷ狻本济学理论中发现了共同点,于是,“权力寻租”这个概念就产生了。文学名作均有此定义能力,如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定义了“简约自然主义”,《水浒》定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定义了“孤独的宇宙意识”。

今年的全国卷Ⅲ就给出了一种现象:“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对此现象,你如何定义之?若从继承“中国式取仕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角度可以定义为“机会平等”,若从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传统角度可以定义为“尚智尚知”,若从“高考所造成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角度可以定义为“考试困境”……一般教师所讲的材料作文的“立意”能力,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定义能力。

2.结构能力。会透视某种结构,我们中国人喜欢笼统而整体地感知一个事物,打包处置我们思考的对象,而结构能力却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像戴着X光透视镜那样,看清事物内部的结构,厘清经纬,将事情作为一个可以分割的系统和一个交错搭配的结构来看待。囫囵吞枣地考虑问题有时候就像疯狗想要吃天,不知道如何下口。例如今年的北京卷,要求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提示语涵盖了诸多方面:“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假如将提示语中的一些方面拎出来写,也容易写成平行滑行而同质化程度高的文章,结构能力强的考生不会盯住“纽带”这个词语整体打包处理,而会钻进“纽带”的内部做相应的划分:“纽带重要”、“纽带不重要”、“纽带有的时候重要”、“纽带有的时候不重要”。这四个维度你只能择其一而行,在此基础上,你才可以去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区分。

3.溯源能力。能发现论证中隐含的前提条件,找出一个结论的前提性假设、默认值和持论人所认定的公理,上溯到观点的源头来看观点的前世今生。心理学上叫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实现“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再以今年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为例,提示语上三处“需要纽带”强烈地透出命题人的前提性默认值:“纽带是必需的”。我们就要对“纽带是必需的”进行反思:纽带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安宁和校园和谐”真的就是必需的么?有时候,混沌无序、开放多元、个性张扬是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安宁和校园和谐”的必需条件呢?这样一想,思路也就打开了。对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考生的溯源能力弱了,就会犯迷糊难以把持。

4.还原能力。文本解读上的还原能力是指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还原成生活本真的非人文状态,从而透析二者之间的矛盾(与不合理),从而悟得行文的艺术技巧和魅力原因。在作文的时候,就是考生必备虚实透视、唯心唯物交融的思维。你得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也要写得出“她就这样默默的等待,把自己等成了一座石雕”这样的虚实拈连的句子。今年天津卷的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就是在打比方,把“长辈”比喻成知识与智慧的承载物,“读书”在这里既有获取知识智慧的含义(实),更有理解、认同、继承长辈意志的含义(虚)。就像北京卷的“说纽带”不能把“纽带”理解为一种具体的物品那样(自然科学的物化思维),天津卷的“读书”也不能理解为拿着一本书阅读理解,这可是作文的基本奥秘,理科班的考生尤其得加以注意。

5.逻辑能力。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三大形式逻辑层级的能力,能避免一般化的逻辑错误,具体讲,运用概念(词语)不要违反同一律;进行判断(语句)不要在范围、程度、时态等方面犯错误;拓展推理能避免张冠李戴、因果失配、样本片面等错误。今年的浙江卷作文要求从人需要读三种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展开思考,“有字之书”好理解,“无字之书”从逻辑上讲就是与之对立的,对立点在“有没有记载和沉淀”上,可以理解为一切的人与事,类同于曹雪芹说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从逻辑上讲,“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已经形成周延,即加起来已经是百分之百,那“心灵之书”是从哪个角度冒出来的“鬼”呢?原来它是从另外一个逻辑角度发出的新东西,不管“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都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做再次划分:诉诸于物与事的“书”和诉诸于心灵的“书”。如果将“书”看做“知识”话,经过这样的二度划分,就可以分为三类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命题人的意图就暴露出来了,要求考生明白:知识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地理解知识,尤其是不要把“知识”只是理解为自然科学知识。这对当下炽热的应试教育和短视的学校教育难道不是一个提醒么?

6.预案能力。能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能条分缕析事物的各个元素并将之排列组合进行完备化,避免选择性盲视,躲避人所共有的认知盲区。现实生活中有预案能力的人能做最坏的打算,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跳出庐山看庐山,会把既定的方案推倒重来。在作文审题立意上,不少考生为力争高分而煞费苦心地创新,结果却弄巧成拙遭遇了滑铁卢。江苏卷作文要求讨论车辆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就是一个考查预案能力的作文题,“车”与“时代的发展”“世间的真情”“观念的变迁”“人生的哲理”究竟有多少种联系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在于考生对“车”的理解。在这个语境中,伴随命题人的提示语,绝大多数考生会把“车”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命题人也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生活中离不开车”。但我们在审读的时候可不能这么老实巴交,我们得猜一猜命题人有没有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不是我在教你使诈,是我们得有起码的预案能力。命题人是不是也在暗示我们:“车”多为患,“车”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正如换了一只眼睛看世界一样,有预案能力的考生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7.信息能力。能判断信息的可信度,能研判材料的正误。今天对待互联网的信息,以及一些尚未解密的历史事件,我们要能研判其真伪,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我们也得有基本的知人论世的能力。换到作文上v,我们可以对命题人所给出的材料进行甑别,因为命题人给出的材料都是经过了高度的选择的,其选择性盲视会误导受众,让一般的考生偏听偏信。因此,对准命题人所给材料的信息误差开火,也可以写出石破天惊的好作文,但这对信息能力要求是极大的。2014年重庆卷作文材料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