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大旱拷问节水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大旱拷问节水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底线。重庆是缺水城市,可是重庆城区每年有上亿立方米、价值达4亿元左右可被利用的雨水被白白排走浪费;更重要的是,重庆人是守着长江和嘉陵江两条大江喊口渴……

2006年5月,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人民币……

重庆大旱祸起三峡?

三年前刊播的一则新闻报道,让国人对三峡工程效应感到由衷欣慰:“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空调’!”

报道说:2002年11月15,三峡开发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称,三峡水库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的结论,是中科院三峡水库监测研究项目小组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可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5月中旬至9月初,重庆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高温干旱,也创下了重庆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在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方面的多项纪录!有人因此提出是由于三峡工程蓄水对新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的这场干旱。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做一个大木桶,它最短的一根木板所在地就是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的建成,等于是把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板加长,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汽沿长江三峡向重庆的输送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因此造成2006年重庆干旱。

对此说法,重庆气象和水利方面的专家随即作出的解释是,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偏西)、青藏高原去年雪少,是重庆大旱的主要原因,与三峡大坝无关。

近水也难解近渴

既然干旱与三峡大坝无关,那么,有长江和嘉陵江为全市供水的重庆,为什么还会出现守着两江水喊口渴的现象?

重庆虽然有坐拥两江之便利,然而,从2002年冬季开始,长江和嘉陵江已数次出现罕见枯水现象。江津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提供的原始数据显示,2002年2月18日上午8时,长江干流宜昌站水位达38.8米,流量为3990立方米/秒,而19日宜昌水位仅38.07米,流量为2900立方米/秒,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低值、历史第四位。自2002年1月31日起,长江上游持续进入零水位(零水位即零度水位对应的上海吴淞海拔高度)以下。受水位影响,长江上游通航条件恶化,仅2002年2月27日至3月4日一周内,长江重庆段便连续发生4起船舶搁浅事故。

诸多因素,造成重庆市虽坐拥两江、却无水可用的尴尬境地。

枯水并非生态恶化所致

对长江枯水,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向记者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去年元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分布为南多北少。上游降水中,除金沙江偏多、乌江持平外,岷江、沱江、嘉陵江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分别减少34%、52%、17%。降水减少,直接导致各支流来水减少。进入2006年11月后,支流来水持续消退。同时,葛洲坝水电站出于发电需要,对大坝下泄流量进行了控制,近期下泄流量降至每秒2910立方米,仅比建坝以来的最低值每秒2900立方米略高。

“气候、降水、长江治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2006年长江枯水的现状。”长江水利委员会否认了以前不少媒体报道的“长江枯水是生态恶化表现”的说法,他认为,除上述原因外,枯水现象也与近几年国家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等进行综合治理,上游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对雨水形成一定程度的截流有关。

水资源浪费严重

有专家认为,上游层层修水库,截水自用;中游缺水就打井,抽地下水;到了下游,径流和地下水都没了,很多水利工程对当地来说是水利工程,对邻近的区县来说就可能变成了水害工程。

“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是造成缺水局面的重要原因。”有专家分析称,两江水枯现象一定程度上与重庆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抽取过多有关。而农业灌溉依然沿用传统方式,耗水量也异常惊人。“一亩水田每天的抽水电费有时竟高达几十元”,重庆市防洪抗旱指挥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一方面守着两江喊渴,一方面却在白白地浪费水资源,“忧患意识”的缺位成为用水危机最大的敌人。

事实上,早在2003年重庆部分区市县出现重度缺水危机之后,就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当地政府并没有督促群众加强节水意识,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耗水大户如洗浴中心、洗车场等仍旧照常营业。城区居民对缺水概念更是一无所知,他们普遍的感觉是用水宽松,还没有体验到过“紧日子”的滋味。

类似的情况在记者日前采访的不少干旱地区依然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技术和制度的缺位显现无遗。

重庆害怕暴雨

其实,与干旱并肩而行的,还有不时光临重庆的暴雨。但重庆最怕的就是下暴雨。

重庆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现在稍一下大雨就会造成城市大量积水而影响交通。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大,从而导致相同降水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水提前、洪峰增大。这一方面造成了排水防洪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雨水资源流失。

据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外延,重庆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很多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现有的排水设施顶多也只能抵御五年一遇的洪水。一旦瞬时雨量超过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能力,就会导致道路排水不畅。此外,道路硬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排水的压力,使雨水不能直接从地表渗入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从而导致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

从2003年开始的一场又一场特大暴雨还对重庆市的防洪预案进行了考验。面对突发的汛情,如何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保持通信、交通、供电等方面的畅通,加强市政、水利、气象、公安、房管、园林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仍是一个有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将雨水留住

重庆缺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雨水来了,有没有一个办法让城市雨水留下来为城市解“渴”,从而减轻两江取水的负荷呢?

“有,那就是旧城改造中推广北京水科所研究的‘城区雨水资源储存利用项目’,但该项目在重庆一直没有得到推行。”据重庆市防洪抗旱指挥部介绍,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研究的“城区雨水资源储存利用项目”,完全可以凭借一些技术手段,把雨水转化为“再生资源。”

“实际上,城市旧城改造中新建小区要上这个项目费用也不是太高,每平方米住房也就多一元多钱左右。一个小区十几万、几十万平方米,对于开发商来说就要多支出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他们肯定不愿意,因为今后少用水,水费也不是开发商出,他们是不会关心今后用水的多少。”

“‘城区雨水利用项目’推广不开,关键是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据悉,2004年重庆有关部门曾作出了《关于加强建设用地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规定“建设单位在建设区域内开发利用雨水不计入本单位用水指标,且可自由出售。在规划市区、城镇地区等修建专用雨水储存设施的,可以申请减免防洪费”。但是,由于这个“暂行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不够“硬”、提供的优惠政策不够“甜”,结果开发商一算账,发现上缴的排洪费远远低于城区雨水利用项目费用,纷纷采取了集体对抗。

“实际上,如果适当提高排洪费收费标准,对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的开发商免收排洪费。如果不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所交的排洪费大于上该项目所花的成本,开发商自然就会自愿上这个项目了。”

节水型城市是必然

目前,重庆市除了正在开展改变“守着两江不怕无水喝”错误观念的活动以外,在将来的发展规划中也已决定压缩高耗水业,实施科学的节水管理,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重庆市最为惹人关注的一个大举措,就是制订了一系列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方案。如水资源保护规划、区域间水量分配、用水定额、河流纳污能力等。该规划根据需水预测,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协调上、中、下游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流域和区域之间的用水,制定节约用水的标准和指标,水资源保护方案,以及特殊干旱情况应急对策等。重庆市的城市工业用水定额,部分居民、商业、农业用水定额也将在今年推出。超过定额部分的水,使用者另付水费。以此方式调节用水供需平衡。而类似的举措,长江两岸的许多城市也都在陆续制订和推出。

诚如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所言,“什么时候大家都有了‘缺水’的忧患意识,那缺水也就没那么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