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延缓“剂末现象”:让帕金森病患者活出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延缓“剂末现象”:让帕金森病患者活出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实例

老王今年68岁,8年前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病,并开始服用多巴丝肼片,每日3次,每次半片。老王前几年服药半小时后症状就开始缓解,效果能维持4~5小时。2年前老王开始感觉“药不太管用了”,常是服药后1小时症状才开始改善,维持时间变短,只能维持1.5小时左右。老王自行将多巴丝肼片的剂量增至每日4次,每次1片,但是,症状并没有减轻,而且开始出现胸闷气急感。老王的家人也明显感觉到老王心情低落,不愿出门,脾气变得暴躁了。医生认为,老王在帕金森病治疗的最初6年,症状控制较理想,但是近2年出现的情况,属于“剂末现象”。

什么是“剂末现象”呢?

“剂末现象”是指帕金森病患者在开始药物治疗若干年后出现药性减弱,药效维持时间变短,从而导致药量不断增加的现象。“剂末现象”包括两种症状表现,即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剂末现象”之运动症状 患者表现为有震颤、动作缓慢、发僵感、肌肉痉挛、全身无力、平衡障碍、难以从椅子上起坐、动作的灵活性降低、吞咽或言语困难等症状。并且表现出服药后起效时间延长,从原来的半小时延长至1小时左右,药效维持的时间缩短,从原来的4~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

“剂末现象”之非运动症状 患者表现为思维迟钝、胸或腹部不适、不能耐受冷热刺激、多汗、容易疲劳、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中的胸闷气急感往往在药物疗效减退的末期出现,一般在服药1小时后逐渐缓解。部分患者还有性格和脾气的改变,如原本温和的性格变得暴躁易怒或抑郁等,如果患者亲友对此不了解,有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如何延缓“剂末现象”的发生?

配合医生,合理选药

对于患者来说,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不但告诉医生自己的感受,更需告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对药物疗效的期望值以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医生可以将这些信息综合考虑,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临床上早期可以先使用能阻止和延缓运动并发症发生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或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等,这样可以相对延缓“剂末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制剂的选择上,最好选用长效制剂,并关注血药浓度是否维持在有效范围。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规律服药,这样既有利于控制“剂末现象”,也能向医生提供正确的信息,以便早期识别并预防“剂末现象”。患者不能忽视随访,医生会根据随访中患者的反馈信息,调整出最合适的用药剂量和服用方法。

调整用药,防控有道

出现了“剂末现象”的患者,千万不能灰心,目前还是有很多方法来控制“剂末现象”的。例如,在保持每天的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服药次数,但减少每次服用的剂量:加用COMT抑制剂(如恩托卡朋),从而强化多巴丝肼片的作用并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少数患者出现“剂末现象”,经过药物调整疗效不明显者,还可以考虑选择外科手术,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需要指出的是,患者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了解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需要“细水长流”,千万不可为求“全效”而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家人支持,利于延缓

患者的家属也要对帕金森病的“剂末现象”有所了解,尤其是非运动症状,而这些最容易被忽视。良好的家庭支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对患者控制症状及对“剂末现象”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树立信心,活出精彩

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在发病早期还是进展阶段,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虽然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并不是绝症,只要得到早期诊断,服用合适的药物,坚持随访,并根据疾病的进展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就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