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误判观”再评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误判观”再评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一文中首先对中国经济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因此我们重点谈谈这个问题。如果李迅雷的观点正确,就可以怀疑中国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但现实并不能证实李迅雷的论据。

什么是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总需求包含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几个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里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项目结构中,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重偏高。中国消费率即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在内的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代前期约占2/3左右,2007-2011年下降到不足50%。其中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0年代前期约占50%左右,近年下降到35%左右;投资率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代前期的1/3左右,上升到近年来的接近50%。而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居民消费率和投资率,美国为70.9%和15.2%,德国为57.5%和17.3%,日本为59.1%和20.2%,韩国为52.5%和29.2%,俄罗斯为51.9%和22.8%,巴西为60.6%和19.2%。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虽然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中国国民经济中,外贸依存度过高。200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曾高达65.2%。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外贸依存度,中国为49.9%,美国为29%,德国为88.2%,日本为29.3%,韩国为102%,俄罗斯为51.7%,巴西为23.3%。在大国中,中国外贸依存度远远超过美国、日本等国,成了世界上对外需依赖最高的国家之一,导致中国经济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以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按人均国民总收入衡量,已经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这种发展战略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追求GDP增长,人均经济总量成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最关键指标;强调工业化(即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突出资本积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了加快发展,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实施了外向型发展战略;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几乎不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成就显著的同时,中国经济中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即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中国经济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从需求结构方面主要指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偏低;从供给结构方面主要指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固,工业化尚未完成,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

不协调主要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过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突出。

经济起飞时期,消费下降、投资上升是必然趋势。日本、韩国的表现特别明显。巴西、泰国也有这种表现。等到经济进入发达状态,消费、投资的关系就会稳定,或者出现消费上升、投资下降的局面。

三个基本事实

1.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偏低。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并且自1978年以来基本呈下降的趋势,由1985年的50%以上下降到2009年的36.7%,而代表企业所得的资本形成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已达到47.5%。美国和日本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资本形成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09年分别下降至11.4%和20.2%。

2.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人均消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人均 GDP由1980年的463.25元上升到2009年的25575.48元,上升了近54.21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0年的480.77元上升到2009年的14841.97元,只上升29.87倍;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0年的177.34元上升到2009年的4044.66元,只上升了21.81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增长。同期的美国,GDP上升了2.79倍,居民消费支出上升了3.26倍。

3.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可持续收入

1.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持续收入线性相关;

2.中国居民可持续收入比重偏低;

3.中国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代表劳动者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已降至39.7%。而代表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代表企业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11.7%和34.9%上升到2007年的14.2%和46.1%。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对策在于改善需求结构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十报告指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作者为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