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特点及氟康唑预防治疗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特点及氟康唑预防治疗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ICU真菌感染的特点并分析氟康唑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ICU 120例真菌感染患者资料,对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分布及种类进行分析;并分析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 我院ICU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8.23%,导致发生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雾化吸入、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ICU真菌感染常见于肺部,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其中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ICU真菌感染有其自身特点和诱发因素;采用氟康唑早期治疗真菌感染疗效确切,无明显肝脏损害和不良反应。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氟康唑;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158-03

重症监护室(ICU)中患者一般病情较重、免疫功能较低、体质较弱,同时长期使用抗菌药以及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引流、穿刺检查等,使得其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病率高于一般病房,且一旦发生感染,病情十分危重,不仅影响治疗,也会严重干扰疾病的预后。氟康唑是临床上常用的双三唑类真菌治疗药,可以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达到治疗目的。通过研究ICU长期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索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成本。本文对我院ICU的120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氟康唑对真菌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5月~2011年10月来我院ICU治疗的120例真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27~82岁,平均(54.5±19.5)岁。所有患者均有较重的原发病症,其中呼吸系统疾病3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5例、脑外伤手术1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18例、感染性休克8例、心血管疾病8例、肝癌切除术5例、大面积烧烫伤3例、血液病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将120例真菌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1]

将ICU住院患者的尿、血、痰、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进行真菌培养,进行阳性判断;或者涂片检查出有大量菌丝或孢子,并伴随一定的临床表现。以间隔24 h同一样本培养同一真菌两次以上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采用对照分析方法,观察组采用氟康唑预防,第1天静滴氟康唑400 g/d,第2天调整剂量200 g/d;10天后改为口服,(100~200) mg/d,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静滴两性霉素B,首日剂量5 mg,第二天调整剂量至(30~50) mg/d,以控制感染为宜,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4周后对观察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真菌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同期ICU共住院患者987例,其中120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率为8.23%;同时发现,导致发生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雾化吸入、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见表1。

2.2 真菌感染分布及分类

研究结果发现,肺部是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共87例,其中合并泌尿道感染45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9例,合并口腔感染11例,合并胃肠道感染7例。单纯胃肠道感染17例,泌尿道感染8例,腹腔感染5例,颅内感染3例。

从所有真菌感染的患者中分离出209株真菌,其中痰液检测出112株,尿液67株,粪便13株,血液10株,脑脊液7株。从菌种分布分析发现,白色念珠菌113株(54.0%),白假丝酵母49株(23.5%),光滑念珠菌17株(8.1%),曲霉菌11株(5.3%),热带假丝酵母8株(3.8%),镰孢菌2株(1.0%),其他9株(4.3%)。

2.3 治疗结果

采用氟康唑治疗的60例真菌感染患者中有56例临床症状消失,真菌培养阴转,有效率为93.3%,3例死亡(5.0%),患者死因均为真菌性败血症;用两性霉素B治疗,48例真菌培养阴转(80.0%),死亡11例(18.3%);患者死因:真菌性败血症3例,多功能性器官衰竭8例,见表2。

2.4 胆红素与肝功能变化

观察组采用氟康唑无明显胃肠道反应,患者耐受好,少量患者出现腹泻、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在治疗4周后检查患者肝功能,将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3。

3 讨论

ICU真菌感染有高院内感染率、低临床诊断率、低实验室诊断率等特点。研究发现[2],在ICU真菌感染中,念珠菌的死亡率约40%,其次为肠球菌32%、金黄色葡萄球菌2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临床上,念珠菌已成为第4位常见医院血液感染的致病菌[3]。高达83%的传播性念珠菌患者无法准确和及时诊断,其中50%是在死亡之后解剖诊断才被发现,因此对真菌感染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提前诊断、预防和治疗感染,降低死亡率[4]。本研究ICU住院患者中有120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率8.23%,患者感染在各种年龄段中均有出现,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且患者多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对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后发现,92.5%的患者有气管插管或雾化吸入等侵入性操作。此外,100%患者使用抗生素2周以上,81.7%的患者食用糖皮质激素1周以上,与国内外报道相当[5,6]。

本研究发现,ICU真菌感染常见于肺部,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这可能与患者气管插管切口或留置导尿管,破坏了呼吸道和尿道的防御屏障有关[7];此外,ICU患者多数需要长期卧床,导致痰液和尿液潴留,从而增加了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有研究发现条件致病菌是常见的真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最为常见[8]。本研究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113株(54.0%),是主要的病原菌,与报道一致。但其他致病菌也占了很大比例(46%),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要注意真菌种类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药物。

真菌感染的死亡率很高,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是氟康唑、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等。氟康唑是双三唑类真菌感染治疗药,它可以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增加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死亡达到治疗效果[9-11]。有报道发现[12],少数使用氟康唑的患者会出现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的现象。在本研究中仅少量患者出现腹泻、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与两性霉素B相比,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未见升高,无明显的肝细胞毒性,且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93.3% vs 81.7%),说明氟康唑早期治疗真菌感染疗效确切,无明显肝脏损害和不良反应。

综上,真菌感染重点在于预防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需要加强无菌教育,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同时避免过多的机械损伤,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氟康唑在治疗真菌感染中不良反应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5):451-454.

[2] Horbach R.,Navarro-Quesada AR.,Knogge W,et al. When and how to kill a plant cell: infection strategie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Special Issue: Quantitative disease resistance and fungal pathogenicity in Triticeae)[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11,168(1):51-62.

[3] Iqbal J,Siegrist JA.,Nelson JA, et al. Fungal endophyte infection increases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utheastern USA tall fescue stand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2,44(1):81-92.

[4] 赖月平,邱志坚. 肺部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2010,39(13):1691-1692.

[5] 张凌男. 肺癌化疗后继发真菌感染的CT特点[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76-1578.

[6] Oliveira PM,Mauch A,Jacob F,et al. Fundament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Fusarium<;/i>; infection on quality and ultrastructure of barley mal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2,156(1):32-43.

[7] ZHAO Qiu,LIAO Jiazhi,QIN Hua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ERCP and naobiliary drainage for biliary fungal infection - A report of five cases of severe combined bacterial and fungal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5(4):427-430.

[8] Narvankar DS,Singh CB,Jayas DS,et al. Assessment of soft X-ray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fungal infection in wheat[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103(1):49-56.

[9] Lu LX,Zhou F,Zhou Y, et al. Expression profile analysis of the 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genes in rice and their responses to phytohormones and fungal infection[J]. Plant Cell Reports,2012,31(7):1173-1187.

[10] 覃文周. 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和药敏分析[J]. 广西医学,2010,32(1):116-117.

[11] 张莉莉,连桂真,黄新华,等. 40例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 内科,2008,3(5):689-690.

[12] 崔娜,刘大为,王郝,等. CD8+T细胞亚群对免疫抑制重症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8):1253-1258.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