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骆洪梅:昆仑山下永远的志愿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骆洪梅:昆仑山下永远的志愿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已经习惯了漫天黄沙的天气,并从心底里喜欢上这片大漠,还有热情好客的于田人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经实施整整10年。10年前,刚刚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骆洪梅参加了第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新疆于田县服务;10年后,34岁的她仍然坚守在大漠,任和田地区于田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并已结婚生子。

人生能有几个10年?这10年,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青春、最宝贵的年华,然而,骆洪梅,这位河北徐水女孩却把这黄金10年全部奉献给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她说:“10年,不经意间已在指尖滑过,我从一个不谙世故的莽撞青年,到一名基层干部;从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分子,到成家育子。10年,让我走进了人生的另一阶段。我坚信,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年做志愿者,一生是志愿者,西部会因我们而精彩。”

志愿到西部去

2003年6月,团中央等几部委向全国大学毕业生发出了“到西部去”的号召,即将大学毕业的骆洪梅没有多想就报了名。8月23日,骆洪梅和来自全国的601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来到新疆,其中,包括她在内的35名志愿者被分配到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于田县。

“我从来没有到过这么远的地方,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一夜的汽车,越过天山,穿过茫茫没有人烟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万山之祖昆仑山脚下,我才知道,于田到了,整整一万里路。”至今,骆洪梅对当年进驻大漠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初到于田,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气候、陌生的语言。骆洪梅不免有些忐忑:“这就是未来一年自己将要生活的地方吗?连话都听不懂,我能坚持下去吗?”

骆洪梅和其他3名志愿者被安排到距县城4.8公里的科克亚乡,当农业技术员。维吾尔族老乡那一张张迎接他们的笑脸,使人感到温暖。“这里民风纯朴,下乡时,不管到哪家讨口水喝,乡亲们都很热情。”

当时乡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指导老百姓种植蔬菜大棚脱贫致富,有专门从山东聘请来的技术员指导,由于专业相通,骆洪梅也成了其中一员,虽然技术不是问题,但语言却成了障碍。当她第一次在老乡们面前生涩地说出“安布”(钳子)时,大家都笑了。

“渐渐地,我与老乡们的距离拉近了。在我工作时,他们都会围过来,和我一同劳动,还经常问我是哪里人,问我家里的情况。他们记不住我是河北人,但都记得我家离北京很近,说我是北京人。”骆洪梅高兴地说。

有一次,骆洪梅帮维吾尔族老乡收苞谷,烈日下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维族大娘一定要他们留下来吃晚饭。大娘做饭时,她很习惯地帮大娘洗米、择菜,忙来忙去。维族大娘特别高兴,笑得合不拢嘴。大娘听说她是从河北来的大学生志愿者,跑过来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了好多话。乡里的同事赶紧帮忙翻译:“大娘说,要认你作干丫头呢!让你以后就住她家!”

“大娘还说给我买辆雅玛哈,方便我工作。当时我的鼻子都酸了,紧紧握住大娘的手,看着大娘慈爱的眼神,我感觉像回到家一样,像看到了妈妈。”从那以后,骆洪梅的工作热情更高了,常常是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干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挤些时间,多为农民朋友传授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10年后,骆洪梅回忆道:“当我走进西部计划志愿者这支队伍后,才慢慢体会到志愿者的深层含义,这是一支需要精神力量支持的队伍,这是一份崇高伟大的事业,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活动。”

“我的第二故乡”

在与当地人民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骆洪梅开始慢慢地了解于田,她如数家珍地说:“虽然它地处沙漠,是国家级贫困县,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诗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使于田名扬四海。这里也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乡,他的故事被编进课本、拍成电影,广为流传。于田是世界著名的和田玉的主产地,以羊脂白玉闻名于世,现已探明的玉矿资源3/4分布在于田境内的昆仑山区。”

“如果你有机会到于田,我可以当免费的导购,带你逛玉石巴扎,买真正的于田羊脂玉。”骆洪梅在于田已经找到了家乡的感觉。

在科克亚乡工作一个半月后,由于工作需要,骆洪梅被调到了县广播站工作,一个人负责汉语节目,从事播音、编辑工作。

到了新岗位,作为一名外行人,骆洪梅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因为这不只是普通话基本标准就能做好的工作,它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知识、了解致富信息的重要渠道。那段时间里,她一有时间就听收音机,边听边学,向曾经是播音员的老局长请教,向维吾尔族播音员询问技巧,每天半个小时的自办节目,她都要录好长时间,听着不好就反复录,录完节目后如果有时间就录练习带,经常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宿舍休息。

为了多给老百姓传播信息,骆洪梅搜集了大量材料,包括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致富信息及通讯员来稿等。在半个小时节目中,不仅包括于田新闻,还添加了报纸摘要,法制专题、计生专题、安生生产专题、为农服务专题等栏目,以及有意义的诗歌、散文。后来,又增加了周末特别节目及《每周一歌》,受到当地听众的好评,彻底结束了于田县长达一年多没有汉语节目的状况。2004年,骆洪梅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铜奖奖章”。

让骆洪梅颇感意外的是,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当志愿服务期满时,她已经习惯了漫天黄沙的天气,习惯了夏天不下雨、冬天不下雪的气候,习惯了这里的饮食——她从心底里喜欢上这片大漠,还有热情好客的于田人。“这是我这一年里最大的收获。”

通过公开考试,骆洪梅毅然留在了于田,成为于田二中的一名化学老师。她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志愿在西部放飞梦想,在西部唱响自己的青春之歌。”

永远的志愿者

2005年4月,骆洪梅被调到于田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外出采访工作的增多,使她更加领教了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扬沙天气里,有时能见度只有几米。为了采访到第一手材料,她经常顶着风沙,经受着沙粒的拍打,奔跑在田间、地头。每次回来,脸上、嘴里都是土。

“于田人民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骆洪梅说,“这句当地人们用来形容恶劣的扬沙天气的谚语,并非戏言。”也由此才有了那句话“只要留在这里,什么都不做都是一种奉献”。

有一次,就在连降黄土、满城刮黄沙的第三天,因为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骆洪梅要赶去30公里外的一个村,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其他同事随行,她一个人扛着重重的摄像机顶着黄沙出了门。

“走在路上,放眼望去,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黄沙无情地刺痛着我的脸庞。”她形容当时的情景说。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抵达目的地时,村长早已在办公室等候多时。“望着那双等待的眼睛,心中的苦涩和委屈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采访任务圆满结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骆洪梅的脸都被风吹麻了,衣服上沾满了黄沙,整个人像是从沙堆里刚钻出来一样。看着镜中自己的狼狈样,骆洪梅傻傻地笑了,对自己说:“洪梅,你真棒!加油!”

由于工作出色,4个月后,骆洪梅即被任命为县广电局副局长,主管外宣。她谨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做好新闻宣传,办好各族群众喜闻乐看的节目,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维护全县社会大局的稳定,她带领宣传工作者,大胆创新,开办新栏目,改版旧栏目,丰富节目形式。目前共开办《于田新闻》、《一周要闻》两档电视新闻栏目,《走进于田》、《今日于田》、《民生于田》、《党建之窗》、《科技于田》、《双语跟我学》各6档电视专题节目和10套广播节目。

她还专门制定出外宣奖励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年共向上级电视台投稿300余条,创造了于田电视台在上级台发稿率最高纪录,在全地区各县市中名列第一。于田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连续7年名列全地区榜首。

2006年,骆洪梅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2008年被和田地委宣传部、和田地区广播电视局授予“2007年度广播电视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全国“西部计划”项目办授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2010年被和田地委、和田地区行署授予“2009年度广播电视先进个人”……

面对众多荣誉,骆洪梅说:“西部计划助我成长。每次提到‘志愿者’三个字,我都会感动、会激动,充满力量。它是我工作生活中的清醒剂,告诫我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它是我遇到挫折时的启明星,指引我克服困难,勇敢向前。”

谈起这几年于田的变化,骆红梅有些兴奋:“在短短的几年间,农民住上了抗震安居房,现在又建安居富民房,还有一项足不出户量身定做的致富产业,乡村学校成了乡村最美的风景,村委会、公路、学前双语幼儿园、村广播室、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敬老院等都是新建的,大田里满是硕果累累的红枣和核桃……农牧民的收入提高了,精神文化追求也提高了。这些都是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和当地政府改善民生新措施实施的成效。”

现在,骆洪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牟足了劲向前奔。“10年来,我拥有了事业,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现在,我人在于田,心在于田,于田就是我的家。”她说自己是“永远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