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环境绩效审计基本理论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目前,国内的多位学者研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依照一定标准,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评价其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王恩山则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本文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照一定标准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并为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及相关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具体化,环境绩效审计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出发,并结合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自身的特点最终确定。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企业环境合规性的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对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如“三废”的排放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排污费是否按时缴纳。其次,还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做出评价,以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体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2)对企业环境资金的审计。环境资金的审计已成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资金审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存不存在资金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对环境资金使用后,企业的环境改善效果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如污染物排放减少多少,资源利用率提高为企业节约的成本等。(3)对企业环境项目的审计。企业环境项目可分为两类,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对于已建成的环境项目,主要检查环境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同时调取设备运行记录,检查该设施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并了解该项目所发挥的环境效益和投资效益。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检查项目立项手续的合法性,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建设单位是否取得ISO相关环境质量认证,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还应注意是否办理了环保验收手续。
(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 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不系统,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较少有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学者。其次是缺乏权威的环境标准和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环境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由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经济体制等情况不尽相同,不存在我们能直接借鉴的审计模式,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我国依法开展和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国家法律和法规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没有明确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以至于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我国已颁布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但现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涉及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缺少具体指导,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以致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三)环境会计制度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绩效审计遇到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来源并不是审计领域,而是会计领域缺乏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与制度。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理论和制度中,没有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准则,更没有环境信息需要向社会披露的规定。按照行的会计制度,企业在实务操作中涉及环境保护费用的,基本经“管理费用”科目进行核算。但该核算方法不能反映环境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保资金投入的收益,也无法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准确数据。可见,环境绩效审计不能脱离环境会计核算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四)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素质 首先,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审计人员在思想上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审计人员缺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主要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需要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已成为制约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我国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国外,常常利用外部专家的参与来弥补审计人员对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虽然我国审计组织也努力满足这些要求,但是由于体制、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尽量做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人员配置离全面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全面评价原则。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客观、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还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2)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在设计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兼顾到方案的可行性与效益性,也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审计成本。(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全部定量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得出的综合评价结论,更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企业环境管理情况,更具有说服力。(4)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为了调动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必须使企业能够看到保护环境带来的效益,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最近几年,随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已由环境绩效的定义转向对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阶段,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方法与应用学术成果的研究非常多。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对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Saaty T.L.)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刘丽敏,底萌妍认为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由于影响环境绩效因素较多且相对复杂,一般的评价方法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样本,而层次分析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层次分析法具有所需数据量较少,误差较小,可靠性较高的特点,从而使量化分析在环境绩效评价系统各指标间得以实现。因此,层次分析法在最初的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但层次分析法也存在弊端,它要求选取的各评价指标之间严格独立,但我们发现完全独立的评价指标实在是不存在的,这一因素的存在,使得层次分析法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该方法只能对现有方案做出评价,而不能够为提出新方案提供依据。
(2)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即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该方法能够有机的结合企业非财务与财务指标,进而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结果、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予以合理平衡,所以该方法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分析完成企业任务的核心成功因素,并对其予以评价,并在未来进行持续性检查与审核的战略管理工具,它与传统主要应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方法存在很大不同。但平衡计分卡法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按照上述四个角度,在不同的部门找出恰当的评价指标,并需要对指标进行定量或者定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环境战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的运用平衡计分卡法。此外,平衡计分卡在环境绩效评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要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势必会对上述四个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因不同审计人员对权重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其得到的评价结果通常也存在差异。
(3)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是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得教授在1965年提出来的,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在该方法中,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量指标,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量化定性指标,但这不是简单地赋予数值的过程,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其自身特点无疑成为最佳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得出多个层次的问题题解,这就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符合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要求。企业环境绩效的因素中,很多因素具有模糊性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这些因素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数值进行评价,需要通过评价获得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从而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使其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陷,例如:因为评价指标间相关行而造成的重复问题,评价指标分类不清;评价结果不合理等现象。与此同时,由于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模糊评价所使用的确定方法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方法在许多场合下是不适用的。
四、案例应用
钢铁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企业在消耗大量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同时,排出含硫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4,烟尘、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各行业中也都排在前列。河北钢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其环境绩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一)案例背景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于2008年6月30日,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而成的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旗下共拥有13个控股或参股子公司。集团以打造“低资源消耗、环保型生产、低成本制造”的绿色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引领钢铁工业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为目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集团已建立含铁废料资源循环、工业煤气中循环和水资源厂内小循环系统,各工序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已形成14个循环系统链条。2011年河北钢铁集团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 本案例综合使用文中提及的平衡计分卡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钢铁集团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1)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收集河北钢铁集团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资料和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并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分类。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财务角度主要关注环境投入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客户角度的目标是解决“外界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当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内部流程角度主要关注企业对生产流程的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重点。学习与成长角度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所持的态度和作为,即“我们如何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根据上述分析选出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钢铁企业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大量使用铁矿、煤炭、水、电等资源,钢铁企业用能占全国总用能的10%。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煤炭、铁矿石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此钢铁行业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同时,钢铁行业也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其中主要固体污染物包括剥岩、钢铁渣、炉渣、尾矿等;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化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粉尘。本例根据前面设计的指标,对河北钢铁集团能源使用指标及污染物指标分别予以具体化,如表3所示。
关于定性指标,可以请专家打分的方法来获得其指标值,得分可划分为优秀(100)、良好(80)、及格(60)、差(0)。本案例结果如表 4所示。
(2)单因素模糊评价。在本例中,评价的指标因素为4个,分别记为a1,a2,a3,a4,这4个因素便构成一个评价因素集合a={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成长角度};再对a做划分,得到第二级评价指标集ai={ai1,ai2,…,ain},i=1,2,3,4。a1={环境效益指标a11},a11={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a111,节能收益率a112,三废综合利用收益率a113},同理,其他几个因素的指标也按上述方法确定。本案例中的评语集分为四级,即 V={v1,v2,v3,v4}={优秀,良好,及格,差}。根据前面所收集到的各指标的值,请多位相关专家就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状况进行评价,确定各指标所属的等级。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如表5所示。
(3) 模糊综合评价。第一步,根据上表,可以得到该企业的财务角度的模糊关系矩阵:
A1=0.3 0.5 0.2 00.4 0.4 0.2 00.2 0.4 0.3 0.1
第二步,计算出每一个因素的模糊评价向量Bi,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是Bi=WiAi。
B1=W1A1
=(0.3,0.4,0.3)A1
=(0.31,0.43,0.23,0.03)
根据同理,也可以得到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评价矩阵及模糊评价向量。
B2=(0.27,0.56,0.14,0.03)
B3=(0.17,0.61,0.14,0.02)
B4=(0.21,0.57,0.18,0.06)
第三步,根据列出综合模糊关系矩阵:
B=0.31 0.43 0.23 0.030.27 0.56 0.14 0.020.17 0.61 0.25 0.030.21 0.57 0.18 0.06
最后的综合评价向量R为
R=W·B=(0.25,0.25,0.25,0.25)B=(0.24,0.54,0.20,0.04)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属于“优秀”这一等级。从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该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表现均属于“优秀”这一等级。
该种方法可以在重污染上市公司中进行应用,提供简洁有力的相关信息,以有利于信息使用做出判断。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立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最终的选择,它可以有效指导实际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环境绩效审计必将成为监督和管理政府和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和环境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丽敏、底萌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方法的拓展:模糊综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7期。
[2]刘桂春、朱耀:《上市公司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审计》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