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河南省商水县2012年小麦生产实际,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发展史、发病症状,总结了其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展史;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病因素:综合防治措施

一、小麦全蚀病发展史

小麦全蚀病在国内于1931年浙江省有过记载,1943年又在云南发现,1956年前后在江苏、四川等省有零星发生,随后在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高原及辽宁省的旅大和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呼伦贝尔盟等16个省(市)相继发生,以山东省烟台地区发病面积大,受害重。1977年山东省九个地(市)发生,发病面积达13.5万公顷。

近几年,全蚀病由于受气候条件、种子调运、机械跨区作业、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在商水县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2012年小麦生长后期,县植保站于4~5月份对小麦全蚀病进行了全面调查,全县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面积6.5万亩。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初发病地块小麦生育后期呈点片枯死(白穗),一般发病地块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麦田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通常仅需3年左右。小麦全蚀病是国家检疫性病害,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应引起重视。

二、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仅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如下:

苗期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成株期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雨后因霉菌腐生,病穗变为污褐色。病根全部变黑,略具光泽,在茎基部表面及其叶鞘内侧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形成“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枯死,开成白穗。近收获期时,在潮湿的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点状突起的子囊壳,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三、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厘米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连作多年,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就重。

3、深翻改土病轻。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4、小麦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

5、气候的影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病害的发展。冬前雨水多,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五、防治措施

1、防止病害扩散蔓延。没有全蚀病的小麦产区应避免从病区引种,如有必要,则必须进行风选、扬净,最好再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浓度0.1%的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以防止种子夹带有病残体传病。在零星发病区,采用高茬(17厘米以上)收割,避免用病土和病根茬垫圈积肥。初发病地块停种寄主作物,改种大豆、花生、甘薯、棉花、油菜等非寄主作物2~3年。

2、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减轻常发病区为害。(1)轮作换茬。轮作不仅能减少病菌的积累,而且能调节土壤的肥力、结构和微生物区系,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2)选种抗耐病品种,尽量不用自留种。(3)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厘米,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不仅提植株的抗病力,同时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对全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药剂防治。①土壤处理。麦播前亩用70%甲基托不津可湿性粉剂2~3千克拌细土20~30千克,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混用,随撒随耕。②拌种。可亩用12,5全蚀净20克或3%敌萎丹40~60毫升,拌麦种8~10公斤,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③灌根。小麦返青期亩用全蚀敌或消蚀灵100~150毫升,加水100~150公斤,充分搅匀,顺垄喷灌于小麦茎基部。④喷施。小麦拔节期亩用15%三唑酮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加水50~60公斤喷施于小麦茎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