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参观高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末上午,我随文学社参观了佛教圣地――高寺。
来到佛门前,流金溢彩的楹联透着佛教气息。“佛日”“”“甘露门”“如来地”,皆是佛门之语;而“诸恶莫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则是人们祈祷佛祖时内心的愿望。苏老师告诉我们,高寺是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之一,而禅宗的主要思想是探索人生哲理。如此看来,这副楹联有佛教思想对人性的包容,无论目的何在,人们在此皆能有所收获。
步入高寺,宽阔的道路两旁,庙宇林立,红黄相映,与墨色的拱门漏窗、青翠的树木绿草相映成趣,古色古香。此时的游人极少,景色的清幽如一股若有若无的香,让人神清气爽。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雕栏与雅致的石亭,后面的一堵墙上刻着“歇即菩提”四个字,其间之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带着疑惑,走过两道佛门,来到了禅宗古道场。这里各式的庙宇错落,与生机勃勃的绿树相映衬。楹联上刻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苏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禅宗中南宗与北宗思想的分歧:南宗主张内修外动,北宗则认为应该坚持苦修。我觉得生命需要奋斗而来的物质作为基础,精神世界的清静亦是重要的,当两者达到平衡时,才可谓生命的和谐。我又想起了“歇即菩提”这四个字,它与南宗的想法有共同之处,停止心灵的躁动,让内心宁静,便可将外界之物内化。单单通过苦修来压制内心的欲望,最终苦修也会变得形式化,修行者有可能一无所获。冥冥之中我似乎听到:“守住一份清寂,幡动而心不动,方能从容走过人生。”
我们向大雄宝殿走去。大雄宝殿被栏杆围起来了,进不去。但站在门口,我们便能看见里面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殿中佛祖正拈花微笑。大雄宝殿外左右的两堵墙壁上,均有关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壁画,讲述了释迦牟尼遇到的人生苦难――老、病、死,并最终在佛祖的点化之下,坐菩提成佛。如今看来,佛教的弊端便是对今生的消极态度和信仰来世的迷信思想,但这种思想在古代显然不为过。古代人民经历的肉体上的苦难比现代人要多得多,所以他们需要把佛教作为精神信仰来支撑自己活下去。曾经的时代已经逝去,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任何一种苦难带来的巨大创伤都不会改变,我们依然需要寻求当代的精神支柱来支撑我们活下去。
我蓦然间想通了,当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时,当人们需要慰藉时,内心的清静即是人性的升华,这会让人们将世事看得透彻,从而更加淡定地看待生活中的苦难与美好。佛教最好的一点是:佛亦是人,佛性即人性,懂得佛学的人定能拥有更为健全的人格。
离开大雄宝殿,沿原路走了一段,我看见了一副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楹联:“风清月白全然自在天机;鸟语花香尽是真如妙佳。”世间万象,处处皆有禅意,只要内心宁静,用心体会,便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寺庙的作用,或许就是让在尘世间跌跌撞撞的人们走入胜地,如同挖宝藏一般,各取所需,并且越挖越多,不断为自己的心灵增添新的东西。
离开高寺时,我有幸坐了一次摆渡,从此岸到达彼岸,虽然迟缓,但总归是要到达目的地的。我想起大雄宝殿里的一句话:“不驻此岸,不驻彼岸,不驻中流,问君何处安身。”生的意义毕竟还是前进,但在途中稍作停留,参观一座古寺,感悟一次禅意,也许我们会行走得更加坚定。
【指导教师:苏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