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急,哈尔施塔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急,哈尔施塔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另类现象之破坏旧文物,打造新文化】

一边是真文物的被破坏,一边却又是假古董在利益驱动下的横空出世,令人深思。请看——

不久前到维也纳,那里的朋友问:“你们要在南方原样复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吗?”我一怔,对于这种一时摸不着头脑的事,只能笑笑,说一句“讹传吧”,想搪塞过去。

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说是这里的电视台正式播报的。而我更有兴趣的问题则是:文化遗产能否复制?于是我拉着朋友前往“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哈尔施塔特,想看个究竟。

这地方的确很美。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尔卑斯山,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肥硕的牛,还有山民特有的两层坡顶的木房子,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山民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

人们身居其中的山水树木全是原生甚至是原始的,又是被精心护理着的。你找不到一点荒芜的迹象,却也没有刻意的人为的痕迹。更神奇的是,这些湖里的水是可以饮用的。经过至少数十年的努力,他们围着所有湖边都建立一套高标准的净水系统。不能饮用的水绝不放在湖中——这些我们能复制吗?

这里的人们都是唯美的。所有房屋院墙、门洞、阳台、窗台,都被房主用自己喜爱的鲜花艳丽五彩地装饰起来。可能她们会嫌某个楼角缺点什么,有点寂寞,就会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绿藤柔情脉脉地吊在那里;可能她们觉得院内小径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扫去,便让一把竹帚闲倚墙边,任由地上落红一片。对于哈尔施塔特来说,小镇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资本“打造”出来的,而是这里的百姓一种唯美的生命气质的自由自在的散发——人们唯美的天性也能复制吗?

镇里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而且一楼一式,彼此不同,其形态、材质、色彩,全都听凭房主的性情。有的房子看似简单,甚至没什么装饰性的细节,却恰恰彰显主人所追求的一种简朴与单纯。相互迥异,更显丰盈,这正是这个小镇特有的生活情致——这情致、这习俗又怎样复制?

没有上述独特的习俗和唯美的情怀,还有哈尔施塔特吗?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原因之一。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以自豪。

这些,尤其是历史——就更没法复制了。

镇内小街上最引人入胜的小店,大都琳琅满目摆着此地艺人用铁材料制作的艺术性很强的生活用品或装饰性的小摆件,其题材多是终日环绕身边的小鸟、小兔、小鸡、小狗,稚趣动人,撩人喜爱,而且充满质朴的地域趣味——这些乡土的味道谁能复制?可是没这味道还叫哈尔施塔特吗?

既然古镇的精神、气质、历史、风俗、生活气息、审美情趣,是一种生命,都无法复制,看来能复制的只有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空壳了。然而建筑上的历史感——历史感也是生命感,也还是不能复制。那么,哈尔施塔特还担心什么呢?

我想说,别急哈尔塔特,这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罢了。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现象反思】

文化可以打造吗?

很清楚,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缘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节选自《文汇报》,作者: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