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动·多元·动态·激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所谓“全面”是指评价的关注面是全方位的,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学习能力的生成,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全方位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甄别与选拔学生,那么,语文评价的目的也应是直接指向这一目标,应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功能的激励性等核心特点,正是针对了当前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传统,评价内容浅显,评价层次低下,评价作用低微等特征所提出的。笔者拟据学习新课程、感悟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时的体会和做法,就语文教学评价方面的四个特点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评价主体的互动性特点
所谓评价主体,是指对有效地开展评价活动、实现评价目的和宗旨,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方面。评价主体的互动,其特点是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关注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教师。教师是评价的执法者,学生是评价的被动者,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和家长用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的法宝。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评价的主体成多元性。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这一活动,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实践中,我们把评价主体分为四类:
1.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实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通过自身评价,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等良好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如我学习了本单元,不仅认识了不少字,还懂得了不少道理,我对自己:很满意( ) 比较满意( ) 还要加强( );如觉得学得很好,可以给自己这段学习表现下结论:“我真棒,我挺满意”;如学得不太理想,可给自己的表现评“加油”。
2.生生互评
本次课改主题中,有两条是这样要求的:全员参与,求异创新。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时,本着这一标准,在学习内容、学习习惯的评价上,要求先指出别人的优点,再指出缺点。由于同学间平等的地位,使得评议的结果较易被评议者接受,而评议的结果如“好样的、学得不错、努力呀”,又激励该学生向同学学习,从而完成了他的另一个使命,即教育功能。
3.教师的评价
在前两项评价之后,出现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实行等级制(A、B、C),分项评定后再汇总。这一评价活动的目的更多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于评价的目的不同,教师执法者的角色也转为学生发展的扶持者。
4.家长的评价
最后,我们设定了另一类辅评价,即家长评价。它以评语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强项弱项,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个别教育,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有利于课改的顺利进行。家长参与评价,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也由以往的埋怨者和否定者变成协调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特点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主要涉及“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把评价内容依课程标准整合成六大类,即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这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关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某个学习内容所采取的策略是否在时间、方法等方面有新意等。
3.情感与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时情绪状态,完成作业的态度,应用知识的主动性、良好的阅读、交流习惯等。其他非学业评价内容如: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体现,探究创新品质、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分享的水平均构成情感态度评价的内容。
诚然,在考虑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的同时更需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性特点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其评价的新理念突出了评价过程的动态性特点,要求评价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加强形成性评价,改革总结性评价,将质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质性评价,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开放考试时空,考试由更多的人来主持,时间更为灵活,学生的成绩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动态形成性的成绩,在任何时候,学生都可以对自己不满意的成绩提出挑战,要求重新评定。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过程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行为观察、情景检测、成长记录袋等。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面,我们不仅要看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要关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状态的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
四、评价功能的激励性特点
“激励性”评价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并努力使自己优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其特点表现在激励性评价不是面对一部分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反映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同时注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基础,我们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要善于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更多地运用积极有效和激励手段,较多地提供被评价者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我们采取了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激励形式,如你真是个小作家、小播音员、小书法家等。
通过实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能否构建不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到新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语文新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总之,要扎实搞课改,就须构建好语文教学评价的新体系。